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王安石懷念妹婿王逢原
<思王逢原>①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紛披②,冢上秋風又一吹。
妙質不為平世得③,微言唯有故人知④。
廬山南墮當書案⑤,湓水東來入酒卮⑥。
陳跡可憐隨手盡⑦,欲歡無復似當時。
妙質不為平世得③,微言唯有故人知④。
廬山南墮當書案⑤,湓水東來入酒卮⑥。
陳跡可憐隨手盡⑦,欲歡無復似當時。
【註釋】
1王逢原:王令,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他與王安石為文字交,以高尚的節操與出眾的才華聞名於世,王安石對他十分賞識,揄揚不已,並將妻妹嫁給他。王令卒於嘉祐四年(1059)秋,年僅二十八歲。
② 蓬蒿:蓬草和蒿草。紛披:雜亂貌。
③ 妙質:能夠互相切磋的知心夥伴。
《莊子》載匠石與郢人配合神契,揮斧可砍去郢人鼻端上如蠅翼大小的白堊,對方一動也不動。後來宋元君再讓他表演,匠石說自己技藝還在,但“臣之質死久矣”。質,砧板,轉指作用的對象。平世:此指當世。
《莊子》載匠石與郢人配合神契,揮斧可砍去郢人鼻端上如蠅翼大小的白堊,對方一動也不動。後來宋元君再讓他表演,匠石說自己技藝還在,但“臣之質死久矣”。質,砧板,轉指作用的對象。平世:此指當世。
④ 微言:精微的言論。
⑤ 廬山:在江西九江市南。當:對著。
⑥ 湓水:源出瑞昌縣西清湓山,東流經過九江。
⑦ 陳跡:往事。可憐:猶可嘆。
【語譯】
我遙想你的墳頭,一定是野草迷亂,在秋風中又度過了淒涼的一年。世上的人有誰能真正對你理解?只有我,深切地知道你的妙質微言。想當初一起讀書,高聳的廬山正對著我們的書案,東來的湓水,像是流進了我們的酒杯。唉,都過去了,一切都隨著你的逝去而煙消雲散,昔日歡會怎能夠再次展現?
【賞析】
嘉祐五年(1060)秋,王安石的好朋友王令去世一週年。王安石追思往事,悲從中來,寫下了三首極其傷感的哀輓詩,這裡選的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詩題是“思”,思的是去世的好友,所以詩直接從墳墓寫起。
詩說王令的墳墓,由於身世蕭條,死後無子,沒有人祭掃,一定是長滿了野草,在肅殺的秋風中,亂紛紛的。
王安石當時在汴京,王令墓在常州,因此詩用了一個“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說明自己在遠方,不能親自去祭祀墳墓,有以詩代祭的意思。
詩把王令墓寫得十分荒涼不堪,正是對王令淒涼一生的深切同情,由此來寄託悲傷。
詩接著以凝練的語言寫王令的才能與不為世知的落魄,反證他死後的淒涼不是偶然。
心中表示的是不平與憤疾,寫出來卻很平和,表白世上的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樣理解王令,他的才能得不到發揮。
王令為人傲岸不羈,不願交接俗士惡客,詩寫他不為人知,正是為他佔身份,如此引出下句“微言唯有故人知”就下得很自然,表白了自己與王令之間感情很深厚。
這兩句是以議論而出,意思與“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杜甫《不見》)同調,把情感滲透在議論之中,不見累贅拖沓,是宋人詩中議論下得好的實例。
後來陳師道在《何郎中出示黃公草書》中曾化用此贊美黃庭堅雲:“妙手不為平世用,高懷猶有故人知。”可見其為名士看重的程度。
由上聯的“相知”,詩轉入對往事的回憶。
由上聯的“相知”,詩轉入對往事的回憶。
王安石擇取了往日在江西與王令相會的一段日子作為代表,說二人讀書飲酒,面對廬山,那高聳的山峰彷彿壓向書桌,滔滔不絕的湓水,似乎流進了酒杯。
二人相聚談書飲酒是實事,但詩寫時偏不用實寫,一味誇張,滲透著豪情逸興,氣魄宏壯,語語精煉。出句以一“墮”字、一“當”字寫出山勢,對句又用“入”字形容水流與飲酒的豪情,把自然景物與人的性格融合成一體,後人常常摘出,嘆羨不已。
勝事不再,故人已矣,詩人的思緒再次拉回,面對現實。
勝事不再,故人已矣,詩人的思緒再次拉回,面對現實。
他想到自己到目前還是一事無成,前兩年特地草就洋洋萬言的《上皇帝言事書》,未被採納,心中很煩悶,再想找尋像王令一樣的知心朋友,開懷痛飲,脫略形骸,以銷牢愁,是絕對不可能了。從更深一層次,表達了對王令的懷念。
整首詩寫得感情真摯,有感嘆,有議論,有回憶,層次分明,張弛有道,顯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寫作技巧。
整首詩寫得感情真摯,有感嘆,有議論,有回憶,層次分明,張弛有道,顯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寫作技巧。
記杜甫四十四歲的牢騷
節錄《自京赴 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唐‧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沈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
大意是:
---唐‧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沈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
大意是:
杜陵有個平民,年紀越大,在別人眼裡卻越老越蠢,完全缺乏那點聰明與機靈。
立下的志願是何等的愚昧,偏偏要做稷、契那樣的人物。
稷(也叫后稷)與契是上古人物,幫助大禹治過水。
稷教百姓耕種;契教百姓文化知識。有飯吃,又有知識。不搞政治耍心機。
我心裡清楚這是一條艱難的路,在別人眼裡註定是失敗的路。
在長安十年處處碰壁,我也不太驚訝,
總結自己四十多年的歲月,果然不出所料,我真的成為別人眼中無用的老東西了!
但我不後悔。
縱然這樣,我也心甘情願辛苦到老,奔波到老,堅持到老。
不到棺才蓋上那一刻,誰敢說這個志願沒有希望實現?
整年為百姓擔憂,嘆息到心情激動,熱血沸騰。
同學們都取笑我,但你越嘲笑,我越會將理想之歌唱得更高亢,更激越。
我並不是沒有浪跡江湖,退隱山林的想法。
這樣的生活,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白天隨著太陽一塊兒燦爛,晚上伴著星月一塊兒靜默,日子過得自由自在、稱心如意,多灑脫,多令人神往。
況且,當今皇上身邊人才濟濟,朝廷盡是些棟樑之材,
營造國家的宏偉大廈也確實不缺我這樣的料。
所以,當個山野村夫剛剛好。
可是,我不能這麼做。
因為這輩子生逢像堯、舜那樣的聖君,我怎麼就忍心拋棄他、離開他呢?
我報效國家的心始終像葵花一樣向著太陽,
回頭看到現實生活中,那麼多人像螞蟻一樣,鑽著蠅頭小利,不是在社會上也挺混得開嗎?
可是我為什麼偏偏不能做螞蟻一樣的人,非要夢想當什麼大鯨魚,翻騰游息於大海呢?
為什麼就不能和光同塵,不能得過且過呢?你就比別人特殊嗎?
結果呢,“遠大前程”沒了,“美好生活”沒了,“幸福人生”也沒了,
一切在別人眼中應該有的,都被自己所謂的理想給耽誤了、斷送了。
一切在別人眼中應該有的,都被自己所謂的理想給耽誤了、斷送了。
人是該安生認分的找份好差事才是正途,
偏偏我就是不想跟"有力人士"搭邊搭線。
直到如今都謀不到好官職,擺在旁邊也蒙上一層灰了。
終究愧對巢父與許由,比不上他們不改志節的清高。
本性使然,誰也無法改變。
我只能聽從自己心靈的召喚,做我想做的事,完成上天賦予我的使命。
姑且以飲酒沈醉遣散愁悶,放聲歌唱來消除鬱悶吧!
---------------------------------------------------------(本詩創作背景)--------------------------------------------------------------------
西元755年,乙未玄宗天寶一四(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月,
四十四歲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狀,要他去當河西縣尉。
「河西尉」是什麼官?
「河西尉」主要任務是徵收賦稅,追捕盜賊,本質上是個負責剝削人民的職務的小官,
因為當這種差要常常打人,杜甫不肯上任。朝廷只好將他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
因為當這種差要常常打人,杜甫不肯上任。朝廷只好將他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
剛剛當上公務員的杜甫請了探親假,從長安出發,到奉先縣看老婆孩子去。
但他剛進家門,就聽到他最小的兒子就在這幾天被活活餓死了。
十一月,安祿山夥同部將史思明,舉兵反於漁陽,爆發安史之亂。
他剛當上官,安祿山他們就造反了,
而就在驪山腳下,那些達官貴人們還在山珍海味,歌舞昇平,
而他的孩子卻竟然餓死了!
他還是一個中央級的公務員,那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呢?
他不敢想,又不得不想。怎麼會這樣?
他隱隱約約地感到,這個國家肯定是出大問題了。
他悲傷、痛苦、憂愁,不解、擔心,久久無法平靜。
他隱隱約約地感到,這個國家肯定是出大問題了。
他悲傷、痛苦、憂愁,不解、擔心,久久無法平靜。
由孩子的死,他多半想到了國家的亡。
他不寒而慄。
在一個清冷的夜晚,在一盞孤燈下,
在一個清冷的夜晚,在一盞孤燈下,
他開始對自己的過去,對國家的現實與未來,
開始了反思與描述——
他用帶淚的筆,顫抖的心,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這是首詩的創作背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