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王安石懷念妹婿王逢原

<思王逢原>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紛披,冢上秋風又一吹。

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

廬山南墮當書案
,湓水東來入酒卮

陳跡可憐隨手盡
,欲歡無復似當時。


  【註釋】
1王逢原:王令,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他與王安石為文字交,以高尚的節操與出眾的才華聞名於世,王安石對他十分賞識,揄揚不已,並將妻妹嫁給他。王令卒於嘉祐四年(1059)秋,年僅二十八歲。
蓬蒿:蓬草和蒿草。紛披:雜亂貌。
妙質:能夠互相切磋的知心夥伴。
《莊子》載匠石與郢人配合神契,揮斧可砍去郢人鼻端上如蠅翼大小的白堊,對方一動也不動。後來宋元君再讓他表演,匠石說自己技藝還在,但
臣之質死久矣。質,砧板,轉指作用的對象。平世:此指當世。
微言:精微的言論。
廬山:在江西九江市南。當:對著。
湓水:源出瑞昌縣西清湓山,東流經過九江。
陳跡:往事。可憐:猶可嘆。  

  【語譯】
  我遙想你的墳頭,一定是野草迷亂,在秋風中又度過了淒涼的一年。世上的人有誰能真正對你理解?只有我,深切地知道你的妙質微言。想當初一起讀書,高聳的廬山正對著我們的書案,東來的湓水,像是流進了我們的酒杯。唉,都過去了,一切都隨著你的逝去而煙消雲散,昔日歡會怎能夠再次展現?

  【賞析】
  嘉祐五年(1060)秋,王安石的好朋友王令去世一週年。王安石追思往事,悲從中來,寫下了三首極其傷感的哀輓詩,這裡選的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詩題是,思的是去世的好友,所以詩直接從墳墓寫起。
詩說王令的墳墓,由於身世蕭條,死後無子,沒有人祭掃,一定是長滿了野草,在肅殺的秋風中,亂紛紛的。
王安石當時在汴京,王令墓在常州,因此詩用了一個字,既表示悼念,又說明自己在遠方,不能親自去祭祀墳墓,有以詩代祭的意思。
詩把王令墓寫得十分荒涼不堪,正是對王令淒涼一生的深切同情,由此來寄託悲傷。
詩接著以凝練的語言寫王令的才能與不為世知的落魄,反證他死後的淒涼不是偶然。
心中表示的是不平與憤疾,寫出來卻很平和,表白世上的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樣理解王令,他的才能得不到發揮。
王令為人傲岸不羈,不願交接俗士惡客,詩寫他不為人知,正是為他佔身份,如此引出下句微言唯有故人知就下得很自然,表白了自己與王令之間感情很深厚。
這兩句是以議論而出,意思與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杜甫《不見》)同調,把情感滲透在議論之中,不見累贅拖沓,是宋人詩中議論下得好的實例。
後來陳師道在《何郎中出示黃公草書》中曾化用此贊美黃庭堅雲:妙手不為平世用,高懷猶有故人知。可見其為名士看重的程度。
  
  由上聯的相知,詩轉入對往事的回憶。
王安石擇取了往日在江西與王令相會的一段日子作為代表,說二人讀書飲酒,面對廬山,那高聳的山峰彷彿壓向書桌,滔滔不絕的湓水,似乎流進了酒杯。
二人相聚談書飲酒是實事,但詩寫時偏不用實寫,一味誇張,滲透著豪情逸興,氣魄宏壯,語語精煉。出句以一字、一字寫出山勢,對句又用字形容水流與飲酒的豪情,把自然景物與人的性格融合成一體,後人常常摘出,嘆羨不已。
  
  勝事不再,故人已矣,詩人的思緒再次拉回,面對現實。

他想到自己到目前還是一事無成,前兩年特地草就洋洋萬言的《上皇帝言事書》,未被採納,心中很煩悶,再想找尋像王令一樣的知心朋友,開懷痛飲,脫略形骸,以銷牢愁,是絕對不可能了。從更深一層次,表達了對王令的懷念。
  
  整首詩寫得感情真摯,有感嘆,有議論,有回憶,層次分明,張弛有道,顯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寫作技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