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1
作者:王增勇(政大社工所副教授)
在我學習精神社區復健的過程,最重要的轉捩點在於體認到「我們都是精神病患」,因此「精神病患」對我從不是污名,就是一個人的狀態。
二十七年前,在紐約著名的精神社區復健中心活泉之家實習一年時,一位精神科醫師對那時還是實習生的我說:「80%的人一生中都會經歷到可以被診斷為精神疾病的狀態」,所以精神病患是大部分的人一生中可能會經歷的狀態。
當時,我天天很努力地拿著DSM手冊(俗稱精神醫療的聖經,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背誦著各種精神疾病類型,每天吃飯跟室友說一種精神疾病,
有一天室友忽然跟我說:
「請你不要再跟我說,因為我覺得這些症狀好像我多少都有一些,你再講,我覺得我好像要發病了。」我當下豁然開朗,
其實精神疾病的症狀都是人生活中會經歷的各種狀況,並不是那麼絕對特殊與異常。
從此,我放下DSM手冊,用心與病患相處,試圖看見他們作為人的獨特性。
在與會員(活泉之家稱病人為會員)相處中,瞭解到每位會員背後的故事,人的面貌開始從精神病人的標籤中,立體地走出來。
我常常自問,
如果我是他,我會如何?
我能不發瘋嗎?
接觸過精神病患的人,都會有一種「他們很可愛」的感嘆與憐惜,於是我經驗到第二個轉捩點:
我體驗到「生病不是他們,而是他們所處的社會」。
當我看到在同樣的社會結構下,我在生命中選擇妥協,但他們勇敢地堅持做自己,我開始佩服與欣賞他們,此時我發現我才能真正地幫助他們,而且幫助他們不只是幫助這個人,還幫助生病的社會有所改變。
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讓病人不只是病人,還可以成為人,這是精神社區復健的核心關鍵。
我體驗到社區復健讓病人成為人,不是來自於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是來自於三十年前一次到南投武界部落的體驗。
當時武界部落是吳叔平神父牧養的布農族部落,還是大學生的我跟著部落青年在寒假期間去武界,當時部落有一個精神失序的中年男子,蓬頭垢面、衣衫不整、說話無人能懂、整日遊走山林之間,我問學弟說:
這個人應該是精神病患吧?怎麼沒送他就醫?
非常意外地,同行的學弟告訴我:
「吳神父在彌撒的時候告訴部落的人,他是先知,不是精神病患!你看,聖經上不是說先知會說異語嗎?所以我們聽不懂他的話;你看每次有人家煮好吃的東西,他都會聞香而來,但是他從不會重複光臨,而是會輪流到不同人家吃飯,這不是一種特異能力嗎?所以部落的人從此都很歡迎這位先知到家裡來吃飯!相信先知會帶來祝福!」
當時的我一時無法理解神父的智慧,只覺得神父怎麼這麼無知,連精神病患都無法辨認出來?
但後來回想,我才理解,神父當然知道他精神異常,但更清楚「精神病患」的標籤只會造成部落居民對他的排斥與恐懼,最終迫使他離開他最熟悉的部落;
於是神父透過部落共同的信仰,為他創造了一個不同於「精神病患」的社會位置-先知,讓居民可以共同照顧這位需要支持的辛苦人。
日後我所從事的精神社區復健所做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為精神病患開創新的主體性,一如吳神父在武界部落所開創的「先知」主體位置般。
於是,會所服務是要讓來到這裡的精神病患知道,他們不只是病人,他們更是人,專業人員是跟他們一起工作,一起參與及決定會所的一切事務;庇護性職場與支持性就業服務是要讓雇主與民眾知道精神病患也是認真工作且有能力對社會有貢獻的「勞動者」。
這些工作最核心的挑戰就在打破「精神病患」這個標籤對社會大眾與對病患本身的壟斷性,開展一個屬於人的豐富多元樣貌,如此精神病患才能啟程成為一個人,在社區享有「先知」般的對待。
-------(同場加映:早在1950年的非洲傳奇)-------
介紹非洲的南波醫師的村落安置病患治療(及 巫醫治療)
Reinventing the Futur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World's Leading Scientists - Thomas A. Bass - Google 圖書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yRZYc-LPz1oC&pg=PA67&lpg=PA67&dq=thomas+adeoye+lambo&source=bl&ots=4XObV_DZaW&sig=e_eWGJa9NzCZlvC34qni7SdLnQQ&hl=zh-TW&sa=X&ved=0ahUKEwiFwaLF1I_MAhWEGJQKHZAhAo4Q6AEIWzAP#v=onepage&q=thomas%20adeoye%20lambo&f=false
-------(再分享論文)---------
《真的有精神病嗎?》
http://www.ios.sinica.edu.tw/ios/people/personal/yytsai/%E7%9C%9F%E7%9A%84%E6%9C%89%E7%B2%BE%E7%A5%9E%E7%97%85%E5%97%8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