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原來「不虞匱乏」不是的最佳狀態 - 感謝當年的「沒有退路」



文/蔡淇華
-----------------------------------------

"原來「不虞匱乏」不是生命初期的最佳狀態,反而處處匱乏的時候,我們才會明白,造物者將我們的眼睛放在前面,原來就不是要我們一直往後找退路。"

-------------------------------------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你有討人厭的母愛嗎?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媽媽們,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朋友愈來愈少、或者友誼愈來愈難維持,請檢查自己太陽般母愛下,是否有令人難忍受的陰影。
--------------------------------------------

當朋友最重要的是要讓人感覺到被重視。
為什麼很多做了媽媽的人,友誼會淡掉,但有些人卻更好,
原本很多很好的手帕交為什麼會不再來往?
例如一對手帕交甲跟乙,甲沒小孩、乙生了小孩,要是有生小孩的乙,沒有去細心呵護沒小孩的甲,或者反過來的話,兩人友誼就容易走不下去。

比方說,
甲一直想生孩子、努力兩年卻生不出來,好朋友乙順利生出小孩,但上班很累,她們兩個要怎樣相處?
可以想像,甲一天到晚接到乙的電話抱怨育兒辛苦,「我的小孩今天在學校竟然打同學!」沒小孩的甲很容易感覺乙在炫耀,或她可能知道乙是無心的,但內心會一直想:「怎麼辦?人家的小孩已經會打人、會說謊了,我還沒生出來。」所有讓乙覺得很頭大的事,甲都覺得羨慕。
反過來,沒小孩的甲在乙加班時,打電話說:「上星期又去峇里島,去坐在哪裡喝茶,好無聊。」會讓那個忙得焦頭爛額的乙覺得:「我那麼忙,你還要來用我的時間。」

如果友誼只能在彼此生活同步時才能維持,
例如同樣都單身時才能做朋友,其中一個結婚了就漸漸沒話講,這並不是一份成熟的友誼。
關鍵是,我們對人性跟人心可能要多一點深度理解跟思考:
不要輕易預設朋友對於彼此之間的差異都能處之泰然。
每個人心裡都有脆弱的一面, 即使我們懂得做人要有度量,自己生不出小孩,也能真心為朋友的小孩高興;有小孩的,要能欣賞朋友當頂客族、沒小孩的自由和開心,不過,我們不應該期待別人也可以這麼坦然。

與生活處境不同步的朋友相處,最好要有心理準備,這並不是請大家把別人想的很小心眼,而是要多用點心去呵護對方、不要踩到對方痛處的意思。
在說話之前,我們可以先想想:最壞最壞的情形,對方可能會想到哪裡去?然後態度儘量謹慎,或是坦誠的讓朋友知道我們很在意她的感受
例如對於沒有孩子或單身的朋友,到底能不能滔滔不絕的談自己的老公和孩子?
對此不妨誠心、溫柔的表達自己的顧慮,有時朋友會很灑脫的說:
「不用擔心,我不介意談這個!如果你都不跟我提小孩,我才會覺得你瞧不起我。」

還有些手帕交,
一個夫妻關係非常好,另一個的先生大男人、甚至有小三問題,這兩個人怎麼做朋友?最不好的狀況就是,那個先生很好的一直想要教另一個怎麼「馭夫」,因為這裡面一定有很多「炫耀成分」。
有人也許覺得委屈──「我只是熱心分享,怎麼說是炫耀?」
如同前面提到的,人的心最壞會想到哪裡去,我們就必須那樣去考量。

即使是好朋友,如果你嫁得比較好,還是要謙卑、溫和一點,少誇耀自己的幸福,多體諒對方的辛苦。
但也不要流於虛假,甚至謊稱「我老公也很差」,
這反而會讓朋友反感,認為你明明有不錯的家庭,竟然還不滿意!

這些相處的藝術都得拿捏,關鍵字是「坦承」跟「體貼」,然後儘量去想像對方的辛苦
例如:
你帶小孩很辛苦,你先生不體貼很辛苦……我雖然沒有這樣的經驗,但我很想跟你一起想辦法。我的辦法可能是門外漢,也許從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幫忙。

嘗試向對方表達「我不會因為生活經歷不同就卻步,因為是好朋友,所以一定會陪你一起面對」的心情。表達態度一定要細緻,若是太過粗糙會很像是一種比較
比方說,有些姊妹淘也很愛比小孩。

不知道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心態,
明明想要保有這個好朋友,但是聚會就情不自禁的誇自己的小孩, 
明知對方的小孩沒有那麼優秀,卻還是肆無忌憚的講,講了以後還期待友誼不受影響。

人們有時無法覺察自己與朋友比較、競爭的心態,
身為母親的驕傲很容易讓人看不見自己的攻擊性
以為當眾誇獎小孩只是一個好母親愛孩子的自然舉動。
但這樣的母愛過度膨脹時,是會傷害友誼的。

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克制的在朋友面前誇耀孩子或家庭,不妨想想這代表什麼?
二十年前你喜歡隔壁班男生,但他卻邀她出去玩的那種幽怨?
她平常成績差,卻考上比較好的研究所?
她買的房子漲價比較多?
這些挫折引起的憤怒與焦慮,平時都知道要隱藏,
在母愛的自信中,有時我們會深信自己單純是想誇獎小孩,小孩讓人太滿足。
然而,母愛如同燦爛的大太陽,在這光亮底下,是不是隱藏著個人未曾處理的陰影?
這是很多人最後會失去朋友的緣故。

以無子的情況為例,
一般人傾向認為沒有孩子是一個比較無奈的狀況,
但很多人卻是自己選擇不要小孩,你很難知道朋友到底是哪一種。
也許她口頭上跟你這樣說,搞不好心裡不是那樣想。
若朋友說:「我身體沒有問題,不要拿祕方給我,」
或是「我就是不想要有小孩,」然後就不再講了,你可能要有敏感度,
人家夫妻也許有不容易的關係或是障礙。
是要好朋友的話可以多問兩句,先生有沒有看醫生,或許她會覺得你很關心而吐露,你也安慰到她幫了大忙。
可是不要白目強調說:「沒有小孩很好啊!小倆口甜甜蜜蜜,像我們不管去哪都要帶小孩,」
一直刺朋友。下個月想再去約她,人家跟你說沒空,真的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敏感度太低。



婚姻裡該有的6種轉型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為什麼我們都需要6個伴侶?在婚姻關係裡每個階段,雙方都要能因應不同需求而轉型,讓關係能進化、有彈性。
-----------------------------------------------

婚姻裡的自卑與嫉妒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當發現另一半與你的家人變得難相處,可能是你的原生家庭太完美,讓他(她)羨慕又不安……
--------------------------------------------------

陪另一半面對心底的傷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結婚後,除了要面對另一半,還有他(她)的原生家庭。當原生家庭「有點問題」,另一半卻不感到困擾,或者身陷其中沒有自覺,你該用什麼態度面對?如何溝通才不會波及夫妻感情?
------------------------------

姑嫂妯娌,從零開始的家人關係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生活沒交集、缺乏感情基礎的姑嫂妯娌,因婚姻關係被「送做堆」,容易產生各種衝突和比較。身為媳婦、丈夫、或大姑小姑,該如何聰明化解?
------------------------------------------

頻繁回娘家的背後……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女人當了媽媽以後,能經常回娘家找媽媽、享受當女兒的幸福,很讓人羨慕,然而如果一個媽媽需要頻繁的回娘家「充電」,可能是對自己的母性沒有信心。
------------------------------------------

女人的眼淚是邀請,還是高牆?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夫妻溝通容易遇到的大瓶頸是撞到一堵牆,另一半完全不了解自己做了何事、說了什麼話。當對方關起大門來不願再溝通,怎樣才能讓沉默的高牆倒下?
----------------------------------------

完美女神與外遇男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在婚姻裡,一方不斷的要求,另一方無怨無悔的付出,看似關係極度不平衡,但過度付出的那一方這麼忍氣吞聲,也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東西。
-------------------------------

婚姻中的自我矛盾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太太堅持看先生的電子郵件,先生想保有「自我」,太太認為若沒有外遇為何不給看。兩人異口同聲:「這就是我,不接受就離婚!」到底夫妻間堅持的「自我」是什麼?
--------------------------------

當伴侶的可愛變成討厭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和另一半起爭執時,或許很多人曾自問:「這討厭的一面,也是我愛的你嗎?」究竟夫妻兩人是性格相似,還是個性互補,婚姻才比較幸福?
------------------------------------

別只抱怨另一半有問題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大部分夫妻遇到婚姻問題,經常會說「另一半哪裡不好」、「怎麼讓另一半改變」……但婚姻是兩個人的互動關係,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另一半,不可能有轉機。
------------------------------------------------------------

親愛的,我們先和好,明天再吵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對多數夫妻而言,溝通就像吵架的地雷,「說錯話」就是引爆的瞬間。鄧惠文釐清吵架的三種本質,教你一開口就「說對話」,讓溝通遠離吵架。
--------------------------------------

成熟男人必備的 3 種能力



作者:鄧惠文

我認為一個成熟的男人,必須具備三種能力:
一是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這種男人了解自己的情緒,也能幫助別人了解他。
二,成熟男人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三,有和人親密分享的意願及能力:
                 有些男人無法接受他人進入他的個人領域,另一半永遠像是被隔絕在厚重的城牆外。
摘自《非常關係》

老公最在意的3種幸福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為什麼兩性書、夫妻關係的文章,都是站在女性角度寫的?究竟男性是怎麼思考親密關係?
------------------------------

真心話怎麼說?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夫妻對彼此坦承是好事,但要清楚區隔「真話」和「會傷人的話」,當真話越了界變成傷害對方的話時,就不能定義為真話,而是傷害別人的話。坦承與否一定要和傷害一起考量。
------------------------------------------------------------------

「憤怒」在關係裡的正面功能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我們都害怕憤怒,想把它壓住,但憤怒不會因此消失,只會從無意間爆發。想釐清發怒的核心原因,就從剖開憤怒的外衣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