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頻繁回娘家的背後……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女人當了媽媽以後,能經常回娘家找媽媽、享受當女兒的幸福,很讓人羨慕,然而如果一個媽媽需要頻繁的回娘家「充電」,可能是對自己的母性沒有信心。
------------------------------------------


現代夫妻的教養後援部隊,除了傳統選項「公婆」之外,愈來愈多人倚賴娘家的支援。
有些年輕媽媽說,當了媽媽之後,發現更離不開自己的娘家。

這些年輕夫妻不是獨立成人後再回去照顧老爸爸、孝順老媽媽,
而是回娘家繼續接受母親的滋養、做接收端,
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經常被探討的「母性」議題。

過去一、二十年當文明不斷進展時,社會比較強調女性不要一直犧牲自我,要跟男性一樣追求邏輯、權利、理性、報酬跟競爭。
這基本上是對的,但我認為女性在發展追求這些東西時,代價不應該是拋棄母性。
女性擁有很多天生的母性,一些可以照顧滋養他人的能力,
但現代女性追求自我的同時,
有些人會把本來的女性特質切割掉,去交換跟男人一樣的東西,
這點在當媽媽以後會被挑戰得很嚴重。

許多年輕媽媽的心情是這樣:
小孩在肚子裡長大的那十個月,自己變得腦筋糊裡糊塗、變笨、掉頭髮,行動遲緩還變醜,整個身心狀態都改變,自然就是沒辦法在職場上衝得那麼快;
接著小孩出生後,又急迫的想要去母親那裡得到更多滋養。
其實很多時候,年輕媽媽是感覺自己母性不足,感覺一直被小孩、被家庭掏空,好像奶水不夠,必須回去媽媽那裡補充一點。

有一個剛懷孕的女性跟我分享,她只要熬過十個月把孩子生出來,就可以趕快丟給她媽媽;然後她要等這個小孩三、四個月大,已經有基本生活規範的時候,才考慮接回來。
她用一種很解放的態度說:「身邊都流行這種觀念。」
我覺得這觀念沒什麼不對,但身為心理醫師,我要跟她探討的是:
「為什麼你選擇這樣的方式,你內心真正想法是什麼?」
結果她跟我談到她的恐懼。

她不相信小孩整天跟著她有辦法平安長大,她一定會不斷犯錯:
洗澡會溜手把小孩的頭摔一個大洞;
不知道怎麼控制牛奶的溫度跟消毒;
如果小孩有情緒跟生活規範問題時,不知道怎麼教……
這一切她覺得媽媽應該都很拿手,
而且媽媽也會很開心要幫忙照顧小孩。

我跟她繼續聊的重點不是她有沒有權利把小孩送給母親帶,
而是她對自己的母性沒有信心,她沒辦法使用跟發揮自己的母性,
這點對她來說是深沉的恐懼跟缺憾。

我對這樣的夫妻有深刻的同理(或說同情),
因為他們接收愛跟滋養的時間不夠,
他們本身可能很優秀,但是還沒當夠小孩,就太快變成了大人。

這點在男性身上也會出現,
男性也有內在母性,也會有缺乏的狀況,都會間接延伸成為夫妻問題。
所以我們會看到太太一直找娘家,她擺明不信任婆家或先生;
也會有先生一直挖婆家東西,或者強迫太太去倚賴娘家的例子,
「你怎麼不回娘家要錢呢?你快去找你媽來幫忙啦!」

有個非常資深的英國治療師跟我分享一個例子。
她是非常有能力的夫妻諮商專家,六十多歲了,在她快退休那年卻接了一個相當棘手的夫妻個案。這對夫妻每次到診間就吵架吵得很厲害,沒有一時一刻願意停下來聽對方講話,她覺得為他們做諮商變成世間上最痛苦的事。

有一天夫妻又在她面前吵架,妻子抱怨先生不陪伴跟關愛,先生抱怨妻子不溫柔。治療師腦中忽然浮現一個景象:想像一個鳥窩裡兩隻吱吱喳喳的小鳥,肚子很餓,窩裡明明沒有蟲可吃,但兩隻還是咬來咬去,懷疑對方嘴巴裡有蟲不給自己吃。這對夫妻明明都已經是父母了,卻還是像兩隻吃不飽的小孤鳥一樣。
治療師受不了了走出去,弄了一塊餅乾吃,試圖平靜自己。
走回房間時夫妻問她:「你剛剛去哪裡?你嘴巴有餅乾屑,你去偷吃餅乾?」
治療師靈機一動:「那你們要不要吃?」
於是三人吃了五分鐘的餅乾,吃完以後夫妻竟然比較冷靜,可以輪流說話了。

這對夫妻已經結婚了,卻還像兩個吵翻天、吵著要糖吃的小孩,需要一個人扮演母親來餵養他們。雖然餅乾是一個很刻板的比喻,但治療師給餅乾的同時也在傳達:
「我體會你們的痛苦,你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自己一直的努力,你們根本沒辦法當父母,也沒辦法當彼此的父母。」
這一點點同理跟溫柔,甚至溺愛,可以撫平他們「心靈上的飢渴跟飢餓」。

如果發現你的另一半對自己的母性沒信心,你一直罵對方「媽寶」,對方會更長不大。
首先應該去體會跟觀察:為什麼他/她沒有當大人的能力?
為什麼不信任跟你在一起就可以過活,卻要一直拖著自己的媽媽,到底缺少了什麼?

因為婚姻就是讓兩個人合作,
一起去餵養彼此、一起成長、一起挖掘內在母性,
再慢慢從父母那邊獨立出來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