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從未知中解脫 前言 摘錄之二》 我們為什麼要設計出人生困境





  生命計劃的制訂讓我們可以在記起自己真正是誰之前,體驗到自己所不是的。這意思也就是說,在我們重新創作出家鄉的交響樂之前,我們會先將其它錯落不齊的聲音探索一遍。這個模式在我開始為這本書進行數據研究之後,越顯清晰。我把這類的生命藍圖稱為「反面學習」計劃。

  舉例來說,一個非常熱心關懷的靈魂想要更認識自己的熱心關懷,那麼她可能會選擇投胎到一個極度不正常的家庭。當她身處於缺少關愛的對待中,她就能更深刻的體會關懷。缺少某樣事物,正是學習其價值與意義最好的方法。由於外在的肉體世界缺乏關懷,迫使她不得不向內心尋求,也就是在這兒,她發現自己的關懷之心。就在缺少關懷的肉體世界與她自身內在的關懷之心之間,她對關懷有了全然的理解,也因此,對自己也有了全然的認識。從靈魂的角度來看,這些學習過程中必然的痛苦是短暫的,然而其所帶來的智慧卻是永恆。本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有反面學習的成分在內。

  記起我們真實的身份 ——崇高、無遠弗屆、永恆的靈魂——是超越人生困境的方法。比方說,認為自己就是這個肉體的人,一旦肉體受到嚴重的毀損,他們就會感覺到極大的憤怒。然而,其它那些肉體遭受到同樣損壞,但認為靈魂才是自己的人,其所感受到的痛苦就會小得多。由於我們的人生困境呼喚我們記起自己是靈魂,這一件最初帶來痛苦折磨的事,最終也得以緩解。將自我認知從人格——肉體擴大到靈魂的作法,可能會減輕我們身體上的痛也可能不會,但是,這麼做絕對可以減少我們心裡的苦。這樣的覺醒既是人生困境的目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幫助。人生的困境挑戰讓我們對生命重燃熱情,那是我們在投胎為人之前所擁有的熱情。這件事本身,就值得大肆慶祝了。

  當我們覺醒過來,或是以其它各種正面的方式來響應人生的困境挑戰時,我們就開創出了一條「能量信道」,這條信道讓其它人可以更輕鬆地去面對他們的人生困境——或從中振作起來。這個想法建立在一個前提上,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能量都與彼此互相連結,並且交互影響。本書中的故事在在都表示出,我們每一個人所能產生出來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我們自己所知。也因為我們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強大的影響,這份能力同樣也就成為一個絕佳的機會、一份重大的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栽種在我們這個世界目前的振動之中。當我們透過人生困境所帶來的成長而發出自己的振動頻率,我們也從中提升了這個世界的振動頻率。正如將染料滴入杯水之中一般,每個人都會改變這個世界的色調。當我們發出歡欣的感覺,即便當下我們是一個人獨自站在山的頂峰,我們仍會發射出一種頻率,讓其它人更容易感受到歡欣。當我們發出平和的感覺時,我們會與某種能量共振,而這樣的能量對於結束戰爭是有所幫助的。當我們懷抱著愛,我們會讓其它人,不論是那些我們認識或永遠不會認識的人,都更能去愛。也因此,我們是誰這件事,比起我們可能會做的任何事都要來得更有意義許多。


  在本書第七章中,你會認識克莉斯汀娜和她的指導靈卡珊卓。對於「能量通道」,卡珊卓是這麼說的:

  一旦接受了人生困境的挑戰,這個人就會接收到之前曾經開拓過這條路的人,所留下的療愈能量。這條光之道路以關懷與療愈的愛鋪設而成,而這份愛與關懷也提升了(之後)走上這條路的人的頻率。

  從某個特定的人生困境挑戰中學習並重新站起來,提升了這個克服挑戰的人的氣場。其他同時在場的人也會產生某種感覺,使他們感到沐浴在希望與信心之中。這樣的體驗並不一定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療愈的頻率能夠帶領著靈魂前進,但是靈魂本身一定要準備好接受帶領。雖然(接受者的 )肉體並不會因之改變,或得到符合物質世界標準的「治療」,但是靈魂的確往更高處提升了。

  受苦的經歷對靈魂來說是無比隆重的一份禮物,對那些被挑選來協助靈魂走上療愈之旅的其它人來說也是一樣。受苦的語言本身自成一種頻率。身在其中的人從眼裡、心裡、腦子裡,散放出這個頻率。它的影響既深遠又世俗。看見它、相信它,並且把愛與關懷分享給那些需要的人。正是因為那些微小且有意識的行為和善意,療愈才有可能產生。我們應將美好良善的想法發送出去,即使身在遠方,可以因此受惠的人還是能夠接收得到。

  正如我們的能量能夠在這個空間中傳遞,同樣地,這股能量也可以延伸到另外的空間之中。你會在文中讀到所謂「較高」或「較低」的維度空間。較高不代表較好,而較低也不代表較糟,這些詞彙只是單純用來指稱頻率的不同而已。在較高的空間中,頻率振動得比我們的空間要快,因此較高的空間是非物質(非肉身 )的,但是這種較高的頻率不但與較低空間的頻率重迭,也包含了較低的頻率在其中。簡單來說,所有皆為一體。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所發出的頻率,無論是愛或恐懼,都會朝無盡的外界發送,並且影響到非肉身的存有,以及其他那些看起來好像在離我們很遠的「某處」的人。

  當你在讀這些故事的時候,最好牢記在心,我們在討論其中某些概念時,語言是有其限制的。比方說,有時候我會以「從無形界來到這裡」表示投胎,也會用「回無形界去」形容肉體死亡後這些人的狀態。這些詞彙與其它類似的字眼,都只是希望表示出概念上的轉換,而非指實際地點上的異動。這些字詞並不是要暗示維度空間上的區隔。化身為人並不是真的讓我們從永恆的居所離開,應該說,僅僅是限制我們無法看見非肉身的部分罷了。而死亡,則移開了阻擋在無形界與我們之間的那層薄紗。

  要能完全瞭解為什麼我們選擇去經驗人生的困境,一體與分別的概念非常重要。當我們是靈魂時,我們持續處在一種覺知當中,我們知道自己與其它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我們知道自己與他人是一體,而且其實,我們與宇宙萬物皆是一體。無條件的關愛與慈悲就是我們最真的本質。即使我們擁有個別的特質,我們也不認為自己與他人之間有所區隔。不過,對人腦來說這個基本觀念卻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人腦在設計上很自然就會產生「有所區別」的假象。當我們以靈魂的角色投射自己一部分的能量到肉體上時,我們故意讓自己只能把焦點放在肉體上,也因此,阻斷了我們對「一體」的認知。正因為我們縮小了感知範圍,使我們得以去計劃那些我們的角色已經事先設定好的人生,並且為彼此提供人生困境的挑戰。我們希望自己能以愛來響應這些挑戰。如果我們做得到,那麼在這一次的肉體生命結束後,我們會回復成靈魂,並且更加深入體會到何謂憐憫、同理心、一體,這些在我們的意識中曾短暫被蒙蔽住的體認。

  如同本書中的故事所示,我們計劃這些人生困境的挑戰,是為了要達成某些目標。一個最常見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療愈,特別是:從過去幾世中所留下的負面能量中獲得療愈。這麼說好了,比方說有一個人在某一世中飽受恐懼的折磨,在那一世的生命完結之後,這個人很可能會帶著一些殘存的恐懼能量 2耀。尤其是如果這個人是在巨大的恐懼中死去。恐懼的低頻能量不會完整的被帶進靈魂所在的高頻率非肉身國度,但總是有些殘存的能量會不小心跨了界。這個人感覺得到這些低回不去的能量,所以,他會想要計劃在新的一世生命中,藉由傳達愛來得到療愈。

  我們也會因為想要平衡因果關係而計劃某些人生挑戰。因果有時候會被認為是所謂的「業」,不過我們也可以形容因果關係是存在於自己與另一個人之間的一種不平衡能量。很典型的就是,我們會與屬於同一個靈魂小組的成員之間互有因果關係——這些成員與我們處在同一個體驗成長的階段中,必且一起經歷了好幾世的生命。在過去的幾世生命中,我們對同一個靈魂分別扮演了丈夫、妻子、女兒、兒子、兄弟、姊妹、母親、父親、摯友,以及仇恨不共戴天的敵人等等角色(我在這裡想起一個真實故事:有位父親念床邊故事給他的小女兒聽,就在他講完時,小女兒微笑著對他說:「爹地,你還記得你是我的小孩時,我是你的媽咪,我也有念故事給你聽嗎?」)。

  舉例來說,小組中的某個靈魂曾在某一世的生命裡,花了多年的時間照顧另一個身體有殘疾的人。如果之後這個擔任照護者的靈魂計劃了另一世的人生,其中的挑戰就是擁有身體上的疾病痛苦,那麼之前曾經接受過照護的另一個靈魂,很可能就會自願想要擔任照護人,以求得能量轉換上的平衡。不過,到了肉身之中,兩個靈魂都不會記得這個計劃的存在。選擇擔任照護人的那一個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得不去照顧另外一個人,實在是個沉重的包袱,甚至會把這件事看成是前世做了什麼壞事的報應。然而事實上,完全沒有什麼報應,單純只是想要讓因果達到平衡的一種渴望罷了。同樣地,因為我們的角色是由自己編寫的,我們當然也不是什麼受害者。沒有什麼人是你要去興師問罪的,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罪」這回事。宇宙不會用讓「壞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方式來懲罰我們。就像地心引力一樣,因果是中立、客觀的法則,整個宇宙依此法則運作。我們站不穩而跌倒時,並不會怪罪於地心引力,或覺得自己是地心引力的受害人、遭受到地心引力的懲罰。當我們理解了因果也是以同樣地方式運作之後,與人生困境相關的怨恨、受害、報應等感覺,都會煙消雲散。在因果關係中,我們會更瞭解自己所希望學習的,並找到一份對這些挑戰的恆常感謝,感謝它們開展我們的靈魂。

  理解因果關係可以幫助我們跳脫批判,特別是對那些在人生中經歷過重大創傷,或者像是吸毒、流落街頭等「挫敗」的人。通常這些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計劃在過他們的轉世人生,並且平衡前世的能量。他們的人生,有時候從人的角度來看,會被貼上「失敗」的標籤,而從靈魂的角度來看,則通常算是不合格的成功。

  大部分靈魂會以服務他人為目的來計劃人生困境的挑戰。這樣的想望,是我們身為永生不滅靈魂的真實本質中,最底層的一面。當我們身為靈魂並且很清楚知道自己與他人是為一體時,我們會把服務當作是人生最基本的目的,而服務的機會則是妙不可言的祝福。正如那些在平衡因果關係的靈魂一樣,那些看起來浮沉於紅塵之中苦苦掙扎的人,其實正是在為他人服務。舉例來說,某個靈魂可能計劃要擁有酗酒的體驗,因為這樣做可以讓其它人更能夠表達同情,也因此更深入認識自己的同情心。社會中一些最嚴厲的批判,往往直指酒鬼以及其它一些人,而他們其實是在將我們所追尋的體驗帶給我們。如果有更多人知道就好了!

  「光工作者」(l——ghtwork)的人生計劃就特別是服務導向的。廣義來說,這個詞彙指的是任何一個發願要幫助他人的靈魂。雖然成為荷光者並不需要計劃特別偉大的人生挑戰,但許多荷光者都會這麼做,希望能夠藉由克服這些挑戰而給整個社群帶來幫助。這一類型的生命藍圖並不比其它的更好 (或更差)。很確定的是,在我們為自己計劃、為數眾多的轉世之中,很多人都會在某個時間點上擔任這個角色。

  當然,我們計劃這些人生困境的挑戰,有一部分是為了自己個人的成長。身為靈魂,我們在轉世之間學到了許多東西,不過,當我們在這個肉身的世界中將這些課題具體化時,這些課題的意義就會更深層地注入我們內在。以靈魂的狀態來學習就像是坐在教室裡上課一樣,而在這個世界裡生活,那就是田野調查了。在其中我們應用、檢測並強化這些知識——這對靈魂來說是個強大的體驗。

  最終,無論是哪一種人生挑戰,我所檢驗過的每一個人生藍圖都以愛為基礎。每一個靈魂都受到一種想望的驅動,那就是給予並獲得自由、無條件的愛,即使是在靈魂同意擔任「負面角色」來刺激其它靈魂成長的情況裡,也是一樣。許多靈魂的驅動力也來自於要記得好好愛自己。我們就是愛。這句話的根據不只是我的研究,也包括了我個人直接的體驗——我在〈前言〉中對自己靈魂的揭露。人生困境的挑戰給了我們機會去表達,並藉此更深入認識自己就是愛的許多不同面向:同理心、寬恕、耐心、不批判、勇氣、平衡、接受,以及信任。我們就是愛的人世體驗,也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像是理解、平靜、信念、樂意、感恩,以及幽默等種種美好德行。愛,是出生前計劃的主題,也因此,是這本書的主題。

  進入這個塵世之中,我們是暫時隱而不見的愛。當我們記起自己是誰的時候,我們內在的光、我們的愛,就會閃耀奪目得讓所有人都看見。

  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此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