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如何煮好飯? 中醫師教你


某個機緣看到居然有人在教"如何煮飯"
內容極有意思,請看


------------------------(<學煮飯仔>(廣東話 : 學把飯煮熟))---------------------------------
在一座談會上,我問座上的人,有誰懂得煮飯仔?
我是指「煮白飯」。
結果,全部人舉手,人人都認為自己懂得。「有電飯煲丫嘛,係人都識煮飯啦 !
那麼,
你們是用冷水煮飯,或是滾水煮飯呢?
大家都惘然、啞口
之後,就是一堆疑問:
冷水吧?」、
有何分別?」、
噢,沒想過這問題!....
其實,大家都沒認真想過「煮飯」的問題。

我們現在超市買到的精白米,為了美觀,帶黃的穀皮已被磨去。
穀皮本來是用來保護下面容易脫落的糊粉層。
沒有穀皮的保護,在掏米時,含有豐富維他命B,
礦物質和纖維素的糊粉層輕易脫落,令洗米水看來混濁。
為了保留糊粉層,我們淘米時應輕力,不要搓洗,換水次數不應多,
只求洗去米表面的塵灰即可,否則連米的營養也給洗去。
中國少數民族長髮族人,就會將洗米水留下來洗頭髮,我就會用它來澆花,
而我的朋友,甚至用洗米水來敷面美容,十分環保。

一般人用泠水煮飯,米的營養素會溶於泠水中,然後隨水漸熱漸滾而蒸發掉;
用熱水煮飯,米裏面的蛋白質遇熱凝固,米粒完整不散,當中的維他命B亦得以保存。
熱水出來的飯,不但營養保存得好些,還特別有香韌彈牙,有嚼勁哩!

飯熟了,你是不是任由它放到飯煲裏,開著保溫掣保溫呢?(開關切換到「保溫」的意思)
原來這樣,飯中的維他命B會隨著保溫的時間而消失

記得曾到一日本友人家中作客,
他們會常將煮好的飯,移到一個專用的木桶裏保暖
現在想起,才明白箇中真意。

---------------------------(文畢)----------------------------------------

這是香港部落格出來的文章。
不同於一般生活智慧王的文章,那種溢於言表的捷黠,
有種慢活領悟的韻味。
看到作者自述的簡介:
李藝明,三代中醫,國際針灸醫師,曾任醫療網站總編輯。
 
熱愛地球,崇尚自然,閒來愛鑽研自然美容學,及入廚烹調養生食膳。
曾於各大報章撰寫專欄,推廣飲食營養,及傳統食療文化。




----------------(同場加映)----------------
<原來用開水煮飯更加營養健康>

蒸飯煮飯都是淘米後放冷水再燒開,這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
但事實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將水燒開,用開水來煮飯。
那麼,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
開水煮飯可以縮短蒸煮時間,保護米中的維生素
由於澱粉顆粒不溶於冷水,只有水溫在60℃以上,澱粉才會吸收水分膨脹、破裂,變成糊狀。

大米含有大量澱粉,用開水煮飯時,溫度約為100(水的沸點)
這樣的溫度能使米飯快速熟透,縮短煮飯時間,防止米中的維生素因長時間高溫加熱而受到破壞。
將水燒開可使其中的氯氣揮發,避免破壞維生素B1
維生素B1是大米中最重要的營養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調節體內糖類的代謝,
如果缺乏它,神經系統會受到影響,容易產生疲勞、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肌肉酸痛、腳氣病、浮腫、心律紊亂、頑固性失眠等症狀。
而我們平時所用的自來水都是經過加氯消毒的,
若直接用這種水來煮飯,水中的氯會大量破壞米中的維生素B1
用燒開的水煮飯,氯已多隨水蒸氣揮發了,就大大減少了維生素B1及其他B族維生素的損失

米裡含有維生素和無機鹽,這兩樣東西就特別容易溶於水。
要是像您淘米時間這麼長——都五分鐘了,還這麼使勁搓洗米,米的表層營養全都丟失啦!
而米的營養還主要就在表層呢
簡單地說吧,您要想保住米的營養,淘米的時候就要記住:
不用流水和熱水淘米,不使勁搓和攪和米,不用水泡著米,淘的時候少用水。

然後該煮米了。
您別急,煮也有說道兒:
淘完米得馬上下鍋煮米泡時間長了,米裡有一種叫核黃素的營養成分就會大量損失,
蛋白質、脂肪什麼的也多多少少跟著損失
所以您現在就趕快下鍋煮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