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一般而言都擁有一種電磁性實相,但不論我們知道與否,它們還有一種內在聲音的價值。
我們知道外在聲音的重要性。
它被用來作為溝通的一種方法,但它也同時是許多其它事物的副產品,而它影響到物質的大氣。
內在的聲音(inner sound)也是一樣的,這內在的聲音就是你自己頭腦裡你思想的聲音。
這裡所說的並非身體裡的那些雜音,雖然我們通常對這些也是聽而不聞。
內在的聲音對我們身體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要大過外在的聲音。它們影響組成我們細胞的原子和分子。在許多方面,真的可以說:「你說出你的身體(you speak your body),」但這「說出」卻是在內部的。
建造「金字塔」的也就是這種聲音,它不是我們肉體能聽得到的聲音。這種內在的聲音形成我們的骨和肉。這種聲音與你在思考時所用的抽象字眼雖然是相連的,卻又相當地分開。
舉例來說,我們用哪種語言對自己說話並沒關係。聲音本身則是由你的「意圖」(intent)所形成,而同樣的意圖對身體會有同樣聲音上的效果,不論你用的是什麼字語。
當你說:「我累了」精神上你不只對自己送出了「好些個」無聲的訊息(說「好些個」而不說「一個」訊息,是因為這一般性的話已被拆散;在你覺得累以前,你身體的許多部分必先受到影響)並且除此之外,這訊息的內在聲音價值(sound value)也會恰以那種方式自動地影響你的身體。
內在的聲音極為重要。組成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原子和分子,都具有它們自己在「音值」(sound value)上的實相,但我們聽不到。我們的身體每個器官也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音值。當什麼地方出了岔的時候,內在聲音就不調和了。
由於我們自己的「思想-信念」的內在聲音的結果,這種不和諧的聲音變成了身體那個部位的一部份。這就是為什麼極為重要的是:不要對自己重複那些同樣的負面暗示,因而加強了那些內在的聲音。語言上的建議與暗示會被轉譯成內在的聲音。而這內在的聲音會穿過你的身體,多少以某種光穿透你身體同樣的方式。
身體對實質的聲音反應的程度,遠不如它對前者轉譯之後的「內在的聲音」反應的程度。此外,它還會對那些沒有「實質對等物」(physical counterparts)的其他「聲音」反應。
在染色體的結構中,有某些特質必須靠特定的內在音值來啟動。如果這種啟動沒有發生,那麼潛藏在染色體中的「屬性」只有維持原狀了。
內在音值把繁複交織的「基因」及「染色體」兩者都編在一起,而實際上組成了一連串的連鎖式影響。這些音值真的彼此交織成一個電磁性的模式。這些聲音自己交互穿插而助成了這模式。體內細胞的活動也激起了一陣陣微細的「內在音爆」。某些類型的光也對這電磁與內在聲音的模式加以衝擊。所有這些總合起來形成一個「原型」,根據這個原型,並由這原型中,肉體便形成了。
當你在心中創造出一個心靈形象時,這個心靈形象也是被某種「光值」(light vaule)浸染的具有電磁特性的一個內在聲音的模式。就某種非常真實的說法而言,心靈形象是開端的物質(incipient matter);而任何這樣組合的結構,結合了電磁、聲和光的「值」的結構,就會自動地設法使它自己誕生成實質的存在或具體化。那麼,這種心靈形象的性質與你身體組合的方式上有一種明確的關係。
電子、原子和分子全都有它們各自獨立的內在音值和光值。當訊息由你神經末稍跳過時,也會產生明確的聲音。這些東西非常難解釋,但是總而言之,的確有「看不見」的光和「聽不見」的聲音在影響你的身體(分子結構發出它們自己的訊息,而除非你對準了頻率去感知它,否則可能把它們詮釋為無意義的噪音),並且也助成了一個模式,而它們經常地在這模式周圍顯現。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老子‧道紀14】)
~【老子‧道紀14】)
你體內的原子和分子一直是真的死了又被完全取代的。每一剎那你都在實質地被創造,事實就是如此。身體對感官帶給它的外界聲音和刺激有所反應。這些反應模式可以很清楚地顯示出來。然而,比這些反應模式偉大得多的相互作用也同時在發生,而這些反應模式只不過是其中所有目前能被觀察到的部分而已。
舉例來說,組成你細胞、血肉的原子和分子,並不會對你肉耳聽到的聲音或肉眼看見的光影反應。但是在危急的時候,你的整個身體必須迅速地移動。你的內分泌系統必須極敏捷地反應,有時候完全改變了前一刻的平衡。你的肌肉必須立刻處於警戒狀態,而整個身體要有足夠的彈性以便全面的應變。
這包括了你每一個器官以至於最微小的部分。
假設你正在馬路當中,突然一輛汽車就快撞上你了,它好像無中生有地出現。「你」看到了這部車,但組成你的腸子、心臟、肌肉的那些細胞顯然並沒看到它。
然而你整個身體的系統必須即刻被激發起來,
而「你」知覺到的資料必須立刻被轉譯,使得你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進入備戰狀態。
這是靠把外界的刺激轉譯成一種內在的刺激,
但是,迄今我們的科學家或一聲所能追究到的,只是這資料的實質的肉體帶訊者。
他們沒看到那更了不起的相互作用,也尚未了解這訊息是如何被「解碼」的真實故事。
身體裡面的神經也是由前面提過的同樣的「內在結構」所組成的:
神經是「圍繞」著,不如說是「從」這些結構生成的。
在這結構中,外來的資料被轉譯而分解成內在的方式。
也就是說,它以前面說過的內在的聲、光與電磁的模式被「解碼」出來。
它然後變成了可用的資料,變成了甚至連組成細胞的原子和分子也能用的資料。
在進來的訊息被傳達到它應到的目的地之前,
這中間所發生的實質的「時間的消逝」並不存在於這些其它的層面裡。
「內在的訊息」比實質肉體上的訊息更早一步達到它的目的地。
等這肉體有所反應時,「內在模式」已經反應過了,而這「內在反應」必須並且永遠要比肉體對刺激的反應搶先一步,這個由內在的光、音與電磁特性組合而成的「無形身體模式」率先反應,並且事實上引發了隨後身體上的反應。
(宗正按:在《大腦比你先知道》(The Mind's Past)這本書裡,
作者是達特茅斯大學神經認知心理學計畫主持人Michaels S. Gazzaniga 葛詹尼加-已經幾乎從主流學術觀點印證以上的敘述。 他對大腦是從演化的觀點來看,從它的功能著手來研究。他認為大腦最終的目的是達到內在認知與外在刺激之間的平衡,因此大腦有個「解釋者」(interpreter)座落在左腦半球,將感覺器官送上來的訊息作一個最合理的解釋,必要時,作一些補償性的調整,所以我們會產生錯覺,以為腦部受傷的病人會睜眼說瞎話,非常自然的編一個最能解釋現狀的謊話來滿足它合理化的需求。
大腦是演化而來的,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幫助你做出更好、更有利的決策來使你的基因傳下去。
因此大腦大部份的決策是在我們沒有意識到時就已經完成了,當我們的意識經驗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時,大腦早在半秒之前就知道了,為了不讓我們察覺它什麼都比我們早一步,所以它製造出一個錯覺,讓我們以為自己有主控權,大腦的解釋者在解釋使我們以為自己是心智的主宰。)
永遠有這種對外在刺激的轉譯。被科學家觀察到的那些「時間的消逝」當然是發生在肉體上的,它是由於訊息躍過神經末稍(當神經刺激橫越身體的神經系統時,它由一個神經原,或神經細胞,跳到另一個神經原或神經細胞的方式。兩個神經原之間的相接處叫做神經突觸(synapse))所需要的「時間」所引起的。內在的轉譯卻是「同時發生的」。
由於我們是有血有肉的生物,感知的內在層面就必須有它們在實質上的「對等物」。但,要不是有這些內在的網絡,物質性的覺察和身體上的反應根本就不可能。
在你用肉眼看見任何東西之前,你先透過了這些內在管道「看見」它。
內在的感知發動了外在感知。
當你經歷身體移動或活動,或實際的事件或現象時,事實上,你是對一長「串」「內在的理解」的「尾巴」變得有所知覺而已。
我是說,
所以外在事件,包括你自己的身體從裡到外,所有的物體,所有的具體顯現,全都是「內在結構」的對等「外在結構」,
而內在結構則詮釋由內在聲音及看不見的光所組合而交織成的電磁模式。
在「內在層面」上,所有發生的事件和物體都是彼此相連的。
其中的一個動作或改變就會影響另一個。你會認知某些這種改變而對之反應,好比在幾乎發生車禍的例子裡。
但是,不管在意識上你對這種活動有沒有覺察,它會經由這些內在管道而改變你身體內部環境。
你的思想與信念有著同一類的內在實相,也能轉變別人的內部環境,前面所說的那個危急狀態是一個實際的事件,但它最初卻是個心靈事件。那麼,以人類的話來說,在它還沒有實際具體化出來,被人看到並對之反應以前,它是存在於這個沒有時間性的實相裡面。
它是透過「信念、情緒與想像」而由內在實相被推送到外在實相裡。
因為你看不見「信念、情緒與想像」,於是這些特性對你似乎不像一件實物那麼的真實。
例如,在實質的層面,你只能看到一個情緒的後果,卻無法像握住一塊石頭那樣握住它。
你的「想法」代表你心靈的意圖,它們滋生出「情緒感受」與「想像」,而觸發內在的模式。
它們是行動的動力,也是所有內在事件被外在化的途徑。
它們是成了形的受到指引的力量,是內在與外在的實相模式的有系統表達。
它們是所有實相從中而生的「大創造力」的一部份。
在此,我又再度地辭窮了,
因為我所試著想說明的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作為一個有形體的生物,想像與情感是你擁有最最濃縮的能量。
任一強烈的情感在它內所帶有的能量,遠比,...好比說,推送一枚火箭上月球所需的能量還要多得多。
舉例來說,「情感」所做的不是把一枚實質的火箭推送出去,而是把「思想」,由這內在實相向外推送穿透了無形借予有形界之間的障礙,進入「客觀的」世界-這可不是小事一樁,而是你經常在重複的了不起的事。…
摘自《賽斯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