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盡是”與“淨是”


作者:高再蘭 

是多義詞,但都有全、都的意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相關解釋為: 
淨:圃表示範圍,說明除此以外沒有別的。……b)表示事物的範圍,相當於陟我們車間~是小夥子滿院子~是樹葉。 
盡:富完全;都》屋裡~是煙應有~有。 

可以看出,作為全量範圍副詞表示全、都意義時,
在句法上一般要修飾構成淨是盡是
淨是盡是也是同義結構,表示全是”“都是
 
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人們對二者的差別並不敏感。
如我們把盡是錯別字淨是錯別字輸入電腦搜索,結果發現兩者都有大量的使用。
兩者的區別在哪裡?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運用這兩個詞,我們對一些語料進行了考察,以期發現二者的差異。
   
一、盡是多用於書面語,淨是多用於口語。 

通過觀察與分析,我們發現兩者的最大差異是語體差異:
盡是多用於書面語,淨是多用於口語。 

首先我們對定字數的1995年的《人民日報》進行了搜索,共檢索到符合條件的例句26例。
其中淨是”2例,盡是”24例。
僅有的兩例淨是出現在對話中: 
(1)沒搞開發以前,地裡的莊稼就這麼高(祁文才比畫著約1尺左右),常給旱死;天又寒冷,莊稼也不成熟,淨是秕的,磨出麵粉蒸出來的饃又酸又黏,不好吃。 
(2)梁叔笑著對我說:現如今相親,看的是年輕人有話說對脾氣。路遠怕啥,村裡村外淨是柏油路,出門咱自己有摩托車,公家有長途車。再說,有啥事拔個電話不就成了。
接著,我們對王朔的小說進行了搜索,共檢索到符合條件的例句15例,其中
淨是”11例,盡是”4例。我們來看這4盡是 
(3)“這個嘛,我梗著脖子斜著眼兒說,據我所知,所謂諸多良策也盡是些治標不治本的損招兒……” 
(4)“什麼都會很快過去的。他說,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5)人生不過如此嘛!大難臨頭哭都來不及,誰又顧得了誰?你對別人愛也好恨也好又能持續幾日?到頭來還不盡是一筆勾銷
(6)現在各刊物的記者都搶著呢,尤其是對女歌星之類的特敏感。出門兒盡是看花人。等他們發現了吧,咱們就晚了。
  
(4)屬於引用古代漢語。
(3)(5)(6)都出現在比較典雅的上下文中,
如例(3)所謂良策,例(5)‘1人生不過如此,例(6)看花人
由此見,王朔在很多地方選用淨是,而在較正式的語境中改用了盡是
  
最後,我們對一定篇幅的《北京口語》語料進行了搜索,檢索到符合條件的用例19個其中淨是”15例,盡是’4
《人民日報》是比較嚴肅的新聞刊物,其中對話較少,因此屬於書面語色彩較濃的正式語體。
王朔的小說是通俗小說,對話比較多,口語性較濃。
《北京口語》語料都是對話,是若干發音人現場錄音的轉寫材料,純口語性的。
由此可見,淨是一般出現於口語語體中,盡是一般出現於書面語體中。
淨是比較通俗,盡是比較正式。
這種語體差異與其歷史來源有關。
盡是在古代漢語中早就產生,有一定的古語性在唐詩中盡是就用得非常普遍,而淨是在近現代方言口語中才產生。

二、盡是強調淨是強調” 

除了較明顯的語體差異之外,兩者在表義側重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全、都的含義來自乾淨、純淨義,側重於全、都的含義來自完、窮盡義,側重於
因此,雖然兩者都為全量範圍副詞,但強調個體的同質性,排斥多樣性卻不排斥多樣性。因此,當賓語為表示多種類人或物的名詞性並列短語時,側重於用盡是,而不用淨是
如: 
(7)【戈壁】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8)1985年前後深圳大街整潔寬敞,賞心悅目,現今滿街觸目盡是零亂的小商攤、商亭、電話亭、書刊亭和看板,讓人遺憾不止。 
(9)比如,原來景山西牆外有一段路盡是污水垃圾蒼蠅蚊子,長年沒人問津。

以上例句均來自北大語料庫,其中所帶賓語都為多種類物體,因此都用盡是而沒有用淨是
我們對北大語料庫進行搜索,結果發現淨是的賓語基本上都表示同或單一的人或物,很少有(7)(9)那樣的並列結構。這種句法差異正是由兩者在表義上的側重不同造成的。
由此可見,盡是淨是在語體色彩與表義側重上都存在差異,
其中語體差異比較顯著,表義差異則為一種傾向性差異。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石頭湯



三個剛打完仗的士兵要從陌生的鄉下走回自己的家鄉,一路上他們很累、很餓,他們心裡都有共同的期待-好好吃一頓、睡一覺,然後再繼續趕路。走著、走著。

突然之間,他們發現了燈火通明的村莊,可是這個村莊不歡迎陌生人,村莊裡的人都把食物藏起來了,沒有一個農人願意提供他們食物與床,於是三個士兵輕聲的討論起來,然後一個士兵對著所有的村民說:「我們向你們要點吃的東西,可是你們沒有東西可吃。這樣看來,我們就只好煮石頭湯了。」

農人們聚在一起睜大眼睛,要好好的把「石頭湯」看個明白……「石頭湯?到底是甚麼呢?石頭作的湯能喝嗎?」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大鐵鍋。還要一些生火的木柴以及乾淨的水。」士兵說。

村民替他們都準備好了之後,士兵們又要了三個圓滑的石頭,然後開始生火燒水。好奇的村民們睜大眼睛看著士兵們開始烹煮石頭湯。

「ㄟ……煮湯還需要鹽和胡椒。」士兵喃喃自語,但是很快就有人拿胡椒和鹽過來。

「這種石頭很適合作湯,可惜沒有胡蘿蔔。」士兵們又說,立刻又有人拿來胡蘿蔔。

「通常好的石頭湯都會加點包心菜,可是沒有也沒關係。」士兵又說。

「我回家找找看,說不定我家有。」一個婦人回答。不久,她果真拿來了一些包心菜加到鐵鍋裡。

「胡蘿蔔和包心菜的味道配上牛肉和馬鈴薯,那就是天上美味了。」好奇的村民們想一想,又不甘心就此放棄嚐嚐「完美的石頭湯」的機會,也就紛紛貢獻所有。

「啊,最後還需一點燕麥和牛奶就大功告成了!不過如果你們沒有就算了。」士兵一邊攪拌一邊說,村民們可不願抱憾終身,於是石頭湯終於煮好了。

大家七手八腳擺出桌椅,坐下來一起品嚐。村民又想:「既然有了這麼特別的湯,為甚麼不配點麵包和烤牛肉,再喝點蘋果汁,那就更好了。」

故事是個快樂的結局:他們從來沒吃過那麼豐盛的大餐,大夥兒好開心,熱烈的感謝士兵們:「謝謝你們教我們作石頭湯,我們以後都不怕挨餓了。」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我們說的話,在孩子耳裡 80% 都是「廢話」? 9組漫畫告訴你:這樣講 讓孩子乖乖聽話!

(網路文章分享)

 很多媽媽一說起自己的孩子,
總是抱怨他「不聽話」。
實際上,從我們嘴裡說出的話,
到最終傳遞到孩子耳朵裡,
很有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

我們覺得那些必須的提醒、有用的建議,
在孩子面前,根本就是毫無用處的「廢話」。
誰願意聽「廢話」?
可是換一種說法,給孩子的感受又全然不同哦。
來看看我們平常都說了哪些「廢話」吧。

繼續看下去...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春秋時代,是歷史學家所稱的亂世,
據司馬遷統計,在那個時代裡,「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至於諸侯奔走,不能保有其國者,則不可勝數
那時的各國政治,怎樣才能安定,是一大問題。

論語顏淵篇記載: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據春秋經傳說,
在孔子當時,魯國政權掌於三桓之家,齊國則由陳氏執政,陳僖子施惠於民,培養自己的勢力,對齊君構成威脅,
齊景公雖知陳氏的企圖,但無法制止,因此向孔子問政。
孔子對曰後,齊景公曾贊美: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白話:
這番話說得太好了,如果做君王的不盡君王的義務,做臣子的不負臣子的責任,做父親的不盡父親的義務,作兒子的不盡兒子的責任,,縱然有再多的糧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大意是說,
君應盡為君之道,臣應盡為臣之道,
父應盡為父之道,子應盡為子之道。

依禮記禮運篇所解五倫十義,
君義為仁,臣義為忠,父義為慈,子義為孝,
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
推而至於夫婦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種人倫之教。

治理亂世,面臨的問題非常複雜,如照孔子的辦法實行,是否有效,這是現代人難免的質疑。
然而古今一切禍亂皆是人為,人所以為亂,由其亂心所驅使,人心之亂,最嚴重的就是沒有五倫規範。因為五倫出於人的理性,
沒有五倫規範的人心,便無理性可言,
則一切喪盡天良的事都做得出,怎能避免天下大亂。

所以,治理亂世,雖然其它很多方法,可收速效,但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欲治其本,必須治理人心,施以五倫教育,
無論何人,包括人君在內,一體敦倫盡分,內而順從理性,發揮良知良能,外則保持人群和諧秩序,世間何亂之有。

據論語各注考證,魯昭公二十五年,季氏逐昭公,昭公出奔至齊,孔子因為魯國內亂,也到了齊國,齊景公問政就在此時。

齊魯兩國都是君不君、臣不臣。孔子因病授藥,景公雖加贊美,可惜他不能實行,以致在他死後亂了幾代,終使齊國由呂姓易為陳姓。
假使齊景公一聽孔子的話立即以身作則,相率而行,則齊國的歷史未嘗不可以改寫。

孔子的君臣父子之說,雖然不見用於當時的各國君臣,但能教化於後世,使我民族文化特著倫理素質,陶冶後代子孫,具有優美的文化素養,成為民族自然的融和力,足見圣人言語超載時空,而且見仁見智不一其用。
就政治而言,君主時代,因需教以人倫,民主時代也不能舍棄這種教育,否則都有奸邪之人出來作亂。
就學術思想而言,本於倫常,則無邪說橫行。
更就修道而言,本於倫常,不講怪力亂神,事事心安理得,有助於修定功。
聖人一言而為天下萬世法,誰說不然。

今為民主時代,然而國內外還是很亂,主要原因就是現代邪說迷惑人心,令人自私,只知自我,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唯恐天下之利不能盡歸於我,因此很多人一聞五倫十義就起反感,認為不合時宜。
人心如此,是為時代的隱懮。
有心的教育家們,如何施教,值得深思。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鬥雞引發的仇恨



(ㄏㄡˋ)家也是魯國的公族,在魯國也混得不錯。
那時候魯國很流行鬥雞,這是一項全民參與的運動,平頭老百姓鬥雞,卿大夫也鬥雞。
季孫家鬥雞,郈家也鬥雞。
這麼說吧,那時候的鬥雞,就是現在的奧運會。

季氏家和郈氏家住在隔壁,兩家經常鬥雞,並且下賭注。
那一年兩家鬥雞鬥得厲害,賭注也下得大,季平子對這件事情非常關注,下令只准勝不准敗,說是事關家族榮譽。
季家的鬥雞士們有些坐立不安了,因為他們知道郈家的雞非常生猛,恐怕自家的雞不是對手,怎麼辦?鬥雞士們大眼瞪小眼,瞪成了鬥雞眼的時候,終於想出了辦法。

第二天,鬥雞大賽開始了,郈家的雞率先出場,雄赳赳氣昂昂,好不威風。
之後季家的雞也出場了,立即引起全場譁然,
為什麼?季家的雞的頭上竟然戴著皮甲
兩隻雞鬥起來,勝負立判,郈家的光頭雞自然不是季家盔甲雞的對手。
郈家很氣憤,但是又不敢指責季家,只好輸錢認倒楣。

又過幾天,兩家又約好了再戰一場。
季家的雞依然戴著盔甲出場,再看郈家的雞,也戴了盔甲,不僅戴了盔甲,雞爪子上都安裝了金屬爪,鋒利而且堅硬。
這一回,吃虧的就是季家的雞了,被郈家的雞一頓蹂躪,抓得奄奄一息。

季家鬥雞鬥輸了,按理,既然你們先裝備了雞,就不能指責別人裝備了雞。
可是,季平子不這麼想,
在他看來,季家的雞就代表了季家,只能贏不能輸,
如今不僅輸了,而且基本被抓死了,這不是太丟人了?
季平子首先把雞追認了烈士,之後強佔了郈家的宅基地,還派人活捉了郈家的金爪雞,以違背鬥雞規則的罪名殺掉,並且為自己的雞陪葬
郈家惹不起季家,只能忍了這口氣,不過,郈家全家恨死了季平子。

還有一樁事,
臧家的子弟臧會觸犯了家法,逃藏在季平子的家裡,臧家掌門人臧昭伯知道了,就抓了一個季家的人,也關在自己家裡。季平子怒了,就把臧家的家臣也抓來,關在自己家裡。

於是,臧家、郈家因為這關人和鬥雞宅基地的事,都恨了季家,於是跑到魯昭公那裡告狀,告季家的狀。魯昭公很有正義感,於是就帶著人去伐季家,攻進了季氏家院。

季平子猝不及防,被打得沒處跑,登上了一處高臺,向下面的魯昭公請罪,說:「您因為聽了讒言,不察我的實際情況,就怪責我。如今來誅罰我,我,我請求把我放逐到沂水之外,可以嗎?」
魯昭公不同意。
季平子說:「那,就把我囚禁在費邑。」
魯昭公還是不答應。
季平子說:「那給我五輛車,讓我出亡他國吧。」
魯昭公還是不同意。
昭公身旁的子家疑問:「您都不同意,您想怎麼樣啊?」
魯昭公說:「我想讓他死去!」
子家說:「您還是別這樣的,答應他說的這些吧。現在,政事出自於季氏,那已經很久了(季氏長期多代擔任魯國執政官,且三分公室和軍隊,家族極其勢大),他們的徒眾甚多,你逼急了他,就不好辦了。
魯昭公不聽。
旁邊的郈伯也幫著魯昭公說:「不行,非得殺了他,讓他搶我宅基地!」

這時候,叔孫氏就聽到消息了。
叔孫和季氏、孟孫,正是這三桓,其中季氏家族勢力最大,叔孫氏的家臣們就商量:「沒有了季氏和有季氏,哪個對我們家族有利。」
大家想想都說,那還是有季氏有利。
於是,叔孫氏的家臣就帶著武裝,跑到季家的大院裡,去抄後路攻打魯昭公。
這時候,孟孫氏因為同樣的原因,也攻進來了,季家也展開反攻,打得魯昭公落花流水,一直跑到了齊國。

由鬥雞事件為引媒,引發君王公族之間因私怨而彼此攻伐,最後竟致使魯昭公出奔,這是魯國歷史的頭一次。
此種「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表現,必給年值三十五歲的孔子帶來極大的衝擊,進而影響其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