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源場》第一章 心得

這次我們讀書會(4/21)進行的是《源場》第一章的內容分享。


第一章是無法隔絕的隱形互動,萬物不斷在對話」。

也就是說,你周遭所有的事、物,通通都跟人一樣,是有靈性、有感覺、可以互相溝通的生命體。
尤其你四周看起來越是沒有反應的"東西",那個你看起來根本不相信"它"有知覺的"東西",很可能"它"就像卡通裡面的表現一樣,是個有感覺、有想法、甚至會講話的生命!
特別是木頭、石頭這一類常常被我們文化拿來形容呆板無情的物體。
你相信嗎?
當然,以一般經驗來說,很難讓人把這個概念視為正常。

而本書作者就從此章開始,蒐集許多個案與證據,試圖要讓我們相信這是事實。


在第一章,我們圍繞在「植物是有感覺的」的實驗,也就是所謂貝克斯特效應」( Backster effect 來討論。(請參見  http://garden520.blogspot.tw/2015/04/backster-effect.html)

紋龍對「貝克斯特效應」看得很仔細,他也為我們介紹得很好
(他也講給同事聽,同事聽得神奇,也回去講給家人聽)。

這個「貝克斯特效應」說的是植物有感覺,
但是第一章裡面有一段說到,當作者有機會跟貝克斯特本人一起體驗貝克斯特效應,不但百分之百肯定貝克斯特效應真實無誤,
而且他提到很有意思的一段:
....我也永遠不會忘記那天,
      當我把神奇的貝克斯特效應告訴房東太太和她十歲大的女兒時,

     
小女孩突然衝出門外,欣喜若狂地在草地上滾來滾去,大喊:
   
『你們聽得見我說話!你們聽得見我說話!』」

看到小女孩反應這麼興奮,
比起大人發現植物有反應還要興奮,
原因就在於純潔的小孩,早就已經把植物當成朋友,
只是植物無法和他們聊天而已。

這讓我想起有一段高靈(案:賽斯(Seth))的敘述,
是談到人的意識跟植物之間的交流合一:

當一個人好奇一棵樹是怎樣怎樣的時候,就變成一棵樹,
        而讓他自己的意識流入那樹。

是的,
豈止是植物,
當你的小朋友呆呆得站在那裡對一個東西看得入神時,
你的小寶貝已經跟他看的東西合一了!
這也是為什麼小朋友往往對他看到的事物特別有同情心、特別有同理心的緣故。

既然專注凝視會使人與物合一,
我們也能找到歷史上的例子。
這是關於畫馬太入神、太癡迷便成馬的傳說。

宋朝末年、元朝初年,
有一位很有名氣的書畫家─趙子昂先生(本名趙孟睿,字子昂)
他的書畫在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名家。
有一次他想畫一百零八匹不同樣子的馬,
已經畫好了一百零七匹,還有一匹四腳朝天的馬無法畫好,
為了這一匹最好的馬,他用盡了心機,總是畫不好。
他今天畫,明天畫,白天畫,夜間畫,如此一個多月,專畫這一匹馬,
把自己的心神都用在這一匹馬上面。
他心裡總是在想,頭如何畫?腳如何?尾巴又如何畫?
總之,他的心已經和馬打成一片了。

有一天,吃過午飯,躺在床上睡午覺,人在睡覺,他的心還是在畫馬,
忽然在睡夢之間,出現了一匹四腳朝天的馬,
這時候他太太到房間拿東西,看見蚊帳放下來,她掀開一看,
看見床上有一匹四腳朝天的馬,仰臥床頭,橫陳在床上。
她嚇得魂飛天外,大叫一聲,跌倒在地上,已經昏厥過去。

趙子昂聽他太太慘叫一聲,從夢中驚醒過來。
看見他的太太躺在地上,口吐白沫,面無人色,趕快叫人來急救,用薑湯跟水灌下,慢慢的把她救活起來,
他問她太太:
「為什麼如此呢?是看見什麼了,怎麼嚇得如此程度呢?」
他太太對他說:
「剛剛到床上去,險些把我嚇死了,我看見一匹四腳朝天的馬,躺臥在你的床上,
  簡直把我嚇死了。」
趙子昂說:
「什麼?怎麼有一匹四腳朝天的馬,躺臥在床上呢?」
他太太說:
「我把帳揭開一看,馬的四腳還在動呢!」
「哦,真有此事啊?我變成馬了,太可怕了,畫馬變馬。」
這時,趙子昂已經被嚇得全身發抖,牙齒打抖的說不出話來。
他太太說:「怎麼變成馬了?」
他說:
「因為要畫一匹四腳朝天的馬,數月來精神全部放在馬上,
  今天我在床上睡午覺,心裡的作用真是了不得,畫馬竟然能夠變成馬,
  如果我畫佛的話,豈不也變成佛了?」
趙子昂從此不畫馬了,改畫佛像。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子昂畫馬變馬的故事。
     (此事記載在《大觀錄》卷十六王豐登題趙孟睿《浴馬圖卷》)

趙子昂怕變成馬,所以乾脆畫佛。
畫佛可以變佛?
畫佛的確可以不變成馬,但是與佛合一是這樣變的嗎?

高靈這樣敘述:
 人的意識,以愛的偉大好奇心,與其他種類的意識混合、合一。
        一個小孩不只是看著一隻動物,卻讓他的意識與那動物的意識合一,
        因而到某種程度那動物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出來。

所謂人類與其他種類意識的合一,
應該不是單向式地只是將人的意識投射、認同、加入想要合一的對象,
而是意識結合後,要讓其他種類也透過我們人類來達到更高目的才對。

這個境界在詩詞文學裡也提過。
民初大學問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佛就是覺醒的人,
佛的覺醒應該不是只有急著跟比他偉大的前輩合一,
只想到自己來了解萬物,
近似於王國維以我觀物有我之境」。

佛應該是「見自本性
佛與天地萬物合一後,用祂的平等心看到萬物生命的本來面貌,
佛也體察到萬物殷切地想透過祂的睿智看到自己的本來面貌。
這個就近似於以物觀物無我之境」。

一個開悟的人,
應該是開放自己,讓自己變成眾生尋求開悟的平台。

小說《聖境預言書The Celestine Prophecy》裡,
小說中主角約翰伍德森曾有一個開悟的情節:

當我看到樹枝在微風中搖曳時,
    我經歷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景象而已,也體驗到一種肉體上的感覺,
    彷彿那一根根隨風飄盪的樹枝就是我身上的體毛似的
    我察覺到,宇宙萬物都是我身體的一部分
    坐在高山之巔,俯瞰著從我這兒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的景物,
    我忽然領悟,
    我一向看成是我肉身的這個軀體,其實只是一個更大軀體的頭部,
    而這個更大的軀體包含了我極目所見的所有東西。
        我這時的感覺是,
         整個宇宙透過我的眼睛,正在觀察它自己。

佛即便是吃飯,也是讓被祂吃的食物跟祂合一、完成覺悟。

章裡另一段,
作者提到人類吃植物(及食物)的段落:
我曾多次針對這個主題發表演說,
       聽我說明完蔬果、優格、雞蛋跟
生肉上的細胞在被烹煮或被吃掉時
   都會發出
『尖叫』,聽眾總是怨聲連連。
      即便是本來以為自己飲食方式
『很人道』的素食主義者或生食主義者,
      現在都必須接受自己把食物送進嘴裡時,
      食物一定會感受到某種巨大的憂傷(至少是人類所認為的憂傷)。
      即使你生吃蔬菜,你的消化器官也會
『腐蝕』消化它。
      貝克斯特曾告訴我,
      如果你為食物
『祈禱』,向食物傳遞正面、充滿愛的思想,
 
    食物本身似乎就能接受自己扮演為你延續生命的角色
       測謊器也不會出現激烈的圖形。
      許多文化與宗教都鼓勵我們
『感謝食物』,
      貝克斯特的研究顯示,
      這種在科學上看似毫無意義的行為,
      其實在我們的新觀念裡具有明確的意義。

上面這一段裡面,作者說:
....把食物送進嘴裡時,
      食物一定會感受到某種巨大的憂傷(至少是人類所認為的憂傷)。
      即使你生吃蔬菜,你的消化器官也會
『腐蝕』消化它。....

高靈這樣敘述更深入:
 以最難解釋的方式:
         人在殺死一隻動物之前,『吸收了』牠的靈(spirit),
        因此那動物的靈與他自己的合一,
        於是,
        在用動物的肉時,獵人相信他給了那動物一個存在的新焦點

        它可以抽取那動物的力量
        而那動物也可以參與人類的意識

        因此,自然與靈是一樣的。

高靈又提到:
在你們星球上的大自然之平衡絕非偶然,
         而是每個最微小意識經常不斷的、瞬間的計算結果,
        不論這些意識是形成一塊岩石、一個人、一隻動物或一棵植物的一部分。

        每個都無形的『把空間保住在一起』,不論它的位置何在。
        這是個合作性的冒險......
        當一個動物為了食物需求殺死另一個時,存在著一種『生物上的了解』

        在一種你們不知的刺激的衝力下,被捕食者的意識離開了自己的身體。
        此時我要非常小心,
        因為我在談動物間自然的相互作用

        絕沒有意思去合理化人類在許多情況下對動物的殘忍殺戮

因此,
為了對食物表達最高敬意,
《源場》作者在這一段提到:
如果你為食物『祈禱』,向食物傳遞正面、充滿愛的思想,
 
           食物本身似乎就能接受自己扮演為你延續生命的角色。

我個人覺得
詩人紀伯倫(Khalil Gibran)的描述最為殊勝:
當你們用牙齒咀嚼一隻蘋果,你們應在心中對它說:
  「你的種子將在我的體內生存,
         你明日的花蕾將在我心中開放,
         你的芬芳融入我的氣息,
         你我將帶著喜悅共度每一個季節。」(摘自《先知(The Prophet))
  
以上是這次讀書會的心得,
歡迎各位朋友來訊分享。
下面的留言欄也歡迎您留言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