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特別賢能的吳國公子「延陵季子」季札(劄)



你們四兄弟中,季子最為賢能,一定要讓季札接位!
這是吳王壽夢去世前的心願。

但壽夢去世之後,身為老四,封地在延陵,被稱為「延陵季子」的季札,卻謹守著宗法制度:堅持應該由大哥諸樊接位。寧願可拋家別子逃到荒野去種田,也不肯登基。
「國不可一日無君」!諸樊在無可奈何之下,接了吳王之位。
登基後,私下卻與兩個弟弟餘祭和餘昧商量:
他要訂立「兄終弟及」的傳位法,以這種方式傳位,直到能把王位傳給季札為止!

不能不說這三位哥哥都是忠信賢良之輩。
如諸樊所願,皇位在「兄終弟及」之下,由他傳給老二餘祭,又由老二餘祭傳給了老三餘昧。
季札呢?趕快派人找季札回來!預備接位!
吳王餘昧氣息奄奄地躺在床上吩咐臣子。
季札呢?季札不在國內!
而事實上,他也不想在這亂世中為王!
看到周天子如今已然只是虛有其名。
各諸侯國,不但各自「自立為王」,而且彼此攻伐,無止無休,他就有著無比的痛心!以他的高潔天性,還能把自己半世清譽丟開,去淌這渾水嗎?
他若真想當吳王,在哥哥們的衷誠推讓之下,早在他父親壽夢去世時就當上了!
但,他寧可就當一個「公子」,作一個「和平使者」,為吳國出使各國,敦睦邦交。
他周遊列國,觀察各國的民風良窳,政治得失,善盡忠言。
他的賢名遠播,在各國間都受到了君臣們的敬重禮遇。
他對人非常真誠。

有一次,他出訪時,經過徐國。
徐君對他的佩劍非常艷羡,卻不敢說。他發現了這一點,就想把這把劍送給 徐君。但因為當時他身為吳國的使節,隨身的佩劍是禮節上的必要配備之一,不能送人。於是,心裡想:
等我完成了使命,回國的時候,一定把這把寶劍送給徐君!
可是,等他在回程經過徐國的時候, 徐君已經去世了。
他十分難過,親自到墓前去祭拜。
然後將這佩劍解下,掛在墓樹上。他的隨從不解。他說:
我曾在心裡許諾要把這佩劍送給他。雖然他不在世了,我還是必須信守自己的承諾!
這樣的為人行事,使他以自己的才學、德行、人品,為吳國贏得了各國的友誼。他認為,為吳國贏得國際友誼,才是他對吳國最好的貢獻方式。

這一次出使之前,他就知道年老病弱的哥哥,已不久於人世了。
他也知道,如果他在國內,朝野臣民必然會擁戴他接位。
因此,他不想留在國內,寧可等塵埃落定再回去,為新登基的吳王效力。

餘昧等不到季札回國就死了。
因為季札不在國內,餘昧的兒子吳僚,佔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便宜;百姓們在追念餘昧之餘,也認為應該由餘昧的兒子接位。
因此,他順理成章的就接了「吳王」之位。
他當然知道:父親的意願,並不是傳位給他,而是傳位給小叔叔季札;
這在吳國,幾乎是盡人皆知的「共識」。
所以,在季札回國後,吳王僚也假意推讓了一番。

季札當然不肯接受,並且向他稱臣,謹守臣屬之禮。
王僚心中暗喜;他哪真有讓位之心?
這「讓位」之舉,不過是「演」給吳國臣民們看的「戲」。
他早就知道季札不會接受的!
既然季札如他所願,婉拒了他「讓位」,他當然「順水推舟」的就「笑納」了季札的禮讓。事實上,他心裡的想法本來就是:吳國的王位「捨我其誰」!

他自認為「捨我其誰」,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卻心懷不忿。
吳光認為:如果是小叔叔繼位,那沒有話說。
因為這本來就是當年父親堅持「兄終弟及」的原因
希望最後能把王位傳給季札。
但如果小叔叔推讓,他認為就應該由他──長房嫡子來繼承!
無論如何,也論不到三房的兒子吳僚!
可是,吳王僚已經登基了!
他除非把吳僚殺掉,不但不可能繼位,還要防範吳僚疑忌他呢!
所以在表面上,他一點都不敢露出不滿來,對吳王僚表現得十分恭順。
他也知道,雖然吳王僚表面上也假惺惺地一副與他「兄友弟恭」的樣子。但對他防範得非常嚴密,他完全沒有下手的機會。
適巧,楚王父納子妻,忠臣伍奢因直言忠諫觸怒楚王,全家被殺。他唯一漏網的兒子伍員(子胥),懷著一腔仇恨,逃到吳國,希望能借吳國的兵馬復仇。伍員是天下知名的英雄人物,足智多謀,而且恩怨分明,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血性漢子。只要結之以恩,他一定會誓死效忠的!
因此,公子光在他落魄得在吳市吹簫行乞的時候,將他接到家中,以禮相待。伍員知道,公子光對他的禮遇的目的,是殺了吳王僚自立。而且他也知道,如不能協助公子光登基,就沒有得到吳國派兵幫他報仇的希望。
在伍員的精心策劃之下,找到願意捨命效死的勇士專諸。他們同心合意的等待時機,暗殺吳王僚。
趁著吳王僚的親兄弟出去打仗,小叔叔季札也出使在外的機會,吳光安排了一場「死亡宴會」:「恭請」吳王僚到他的府第中吃魚。

吳王僚防備極嚴,內外都有衛士防守,貼身也有親衛保護。
所有的人都要經過重重關卡,嚴密的搜身,才能靠近吳王僚。甚至連上菜的廚師,都必須打著赤膊,通過檢查,才能走到席前。

主菜送來了!
廚子打著赤膊,捧著一盤魚,送到吳王席前。
吳王僚聞著那一盤佳餚飄散的香味,露出了笑容。
然而,就在那一剎那間,他的笑容僵了,人隨即倒了下去。
他作夢也沒想到:手無寸鐵,通過重重關卡檢查的廚子專諸,在接近他的那一剎那,從魚腹中抽出了一把極短,卻鋒利無比的小劍,迅雷不及掩耳的刺入了他的心臟。
這一把「魚腸劍」,正是公子光為了暗殺吳王僚而特製的!

當季札聽說了吳國發生公子吳光弒君的劇變,匆匆自國外趕回。
新登基的吳王光假惺惺地說:
叔叔!這個位子應該是你的,我現在就把王位讓給你!
季札悲哀而鋒利的目光,逼得他不覺低頭。耳邊聽季札沈痛地說:
你犯下了弒君逆倫之罪,還想陷我於不義嗎?如果我為他報仇殺了你,會讓各國認為我們吳國兄弟叔侄互相殘殺,沒有人性。這也是天意吧!竟讓我吳國發生這樣骨肉相殘的事!但,事到如今,我又能怨誰呢?吳國不能沒有 君王,祖宗的宗廟必須有人承祀。我也只能哀悼亡者,事奉生者而已呀!
季札強忍悲痛,到吳王僚的墓上去哭祭,報告奉使的成果之後,才向吳王光稱臣,繼續他身為吳國公子應負的使命。

吳國曾經稱霸於春秋末代。
但,吳氏子孫所奉為堂號的「延陵」,卻是因這位三度推讓王位的「延陵季子」而來;在吳氏子孫心目中,「延陵」所代表的謙讓之德,才是他們引以為傲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