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猝死來臨之前
文\ 王溢嘉
過完年,老友相聚喝春酒。談起年前幾個年齡相若的名人相繼猝死,大家都不勝唏噓。然後話鋒一轉,互問最近在忙些什麼?有的說忙上班、講課,有的忙種花、拍鳥,有的則是忙旅遊、帶孫。我說我忙著閉目養神,眾人一聽,立刻狐疑地瞅著我。但那的確是我最近每天都要做兩三次的事。
在過了為生活而奔波的年紀後,大家還是很忙,沒事也要找事做,忙得不亦樂乎,正可顯示生活的豐富與個人的重要。但閉目養神,不就是閒著沒事幹,成了要被擠出人生舞台的「櫻英美代子」嗎?怎麼能說是忙呢?
其實,我每天也有一些大小事要忙,將閉目養神列為最愛,是覺得暫時歇個腿,先把問題搞清楚了才是重點。而人生至此,總算領悟,很多問題是只有閉上眼睛,才能看得更明白。
多年前,我曾到幾個醫學院開的「生死學」客串一堂課,談死亡的文化與歷史觀。當時,我總是以大文豪歌德母親的一個故事開場:有一天,歌德的母親臥病在床,她的一位不知情友人叫女僕捎來邀請函,想邀她去參加一場聚會。歌德的母親躺在床上,細聲說:「請轉告妳家夫人,我無法與會,因為我正忙著死亡。」
喜歡這個故事,覺得它一語道破了生命的某個真相。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在忙著死亡,只是沒有歌德母親那樣忙而已。
忙者心之亡,當你人在江湖,忙著為爭名逐利而迷失自我,變得麻木不仁、甚至出賣人格,不就意味著心靈的死亡嗎?而當你可以自由自在去忙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時,忽然看到死神揮起鐮刀,收割走身邊的一個人時,你才知道你那隨心所欲的忙,其實是心在逃亡,忙著逃避死亡。
閉目養神讓我看清過去忙的究竟是什麼。不只在逃避死亡,我還逃避社會,對不想看的人與事閉起眼睛。
閉目養神讓我看清過去忙的究竟是什麼。不只在逃避死亡,我還逃避社會,對不想看的人與事閉起眼睛。
我不想再逃亡,也無法一直閉目養神,那怎麼辦呢?
我決定在新的一年要睜大眼睛,
一方面對死亡保持警覺,像明天死神就要來收割般熱切生活、享受人生;
一方面要忘記死亡,像能長生不老般不斷擬定新計畫、展開新工作,為社會做點什麼。
它,其實並不難,
因為忙和忘,只是心的位置擺得不一樣而已。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親職外包的焦慮
文/王浩威
北捷事件後,很多人開始有許多想像的假設。
其中一個想像,就是殺人嫌犯的成長歷程,
特別是他父母的親職態度,可能因為從小疏於管教,導致悲劇的發生。
讓台灣已經很焦慮的父母,在焦慮之餘又多加層無奈的自責。
週末的聚餐裡,參加的一對夫妻坐下便說:
「原本幫忙陪小孩讀書的大學生都準時來了。
結果,正要出門時,我姊姊打電話來,一聽到我們參加聚會把小孩託給別人,
馬上指責我們:『「不要老是 parenting outsourcing(親職外包)!』
搞得當下不知該不該出門。」
「原本幫忙陪小孩讀書的大學生都準時來了。
結果,正要出門時,我姊姊打電話來,一聽到我們參加聚會把小孩託給別人,
馬上指責我們:『「不要老是 parenting outsourcing(親職外包)!』
搞得當下不知該不該出門。」
掙扎老半天,但因為都已安排妥當,還是出門參加聚會,
只是還在惴惴不安,到底是否忽略親職責任。
只是還在惴惴不安,到底是否忽略親職責任。
「外包(outsourcing)」,原本就是充滿計算邏輯和商品化的指涉。
而將父母沒辦法完成的親職,用外包的方式來完成,
讓人們在道德上覺得十分矛盾。
台灣社會雖不用「親職外包」這個字,但這樣的活動早就無所不在,
而且建構起龐大產業。
而且建構起龐大產業。
從送小孩到私立學校、參加夏令營,到下課去安親班、才藝班或補習班,
在某一程度上,
不也是將小孩原本透過父母(親職)來完成的成長,以金錢外包給這種產業?
以台灣目前的社會條件下,多數家庭如果不是雙薪,就難以負擔教養成本。
結果家長把時間都花在賺錢上,
難有餘力對小孩的成長親力親為,只好用錢解決親職責任,
卻對這種無可奈何避而不談,不去討論問題癥結,
而累積了很多掩藏起來的罪惡感。
於是,當北捷事件讓人們再次質疑父母角色時,
全台灣所有父母也跟著焦慮,
不是急著要為嫌犯父母辯護,就是感到不安或自責。
一九九六年,希拉蕊還是總統夫人時,
她在《It Takes a Village:And Other Lessons Children Teach Us》書中引用印地安人俗諺,倡議美國兒童養育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整個村子帶大的。
(It takes an entir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這句話已經有點陳腔濫調,
但如果真有一個友善的村子,
很多親職不良造成的問題都不會發生,也不會需要親職外包。
遺憾的是,
這們村子尚未出現在我們社會,
現有制度或關係裡幾乎不可能共同分攤親職,
大家只能轉而自力救濟,
選擇商業機制的親職外包。
「如果沒有這方面相關的政策,諸位父母怎可能去打造一個村子?」
我對朋友解釋這件事,希望他們理解親職教養,
除了父母有責任,環境是否有配套也是極重要的一環,用不著自責。
然而,這說法似乎沒有緩解同桌身為父母的朋友的落寞。
那是一個不太歡樂的週末晚宴。
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
文/李冬琪
有一女教師,在很多年之前,她的丈夫就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了,而她一個人卻培育了三個博士生女兒。同時,她所教的很多學生也都成績優異,讓同事和朋友們都感到不可思議。
在一次採訪中,她向記者透露了她教學與教子的秘訣:
「不要指望別人都和你的見識一樣」!
接著,
她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十多年以前,她的小女兒正在上幼兒園。
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兒的一張繪畫作品,
當時,她一下子就怔住了。
孩子總是充滿了想像,孩子的世界也應該是一個充滿了想像的世界。
可是,在她女兒的一幅名為《陪媽媽逛街》的畫中,
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車水馬龍,更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品,
有的只是數不清的大人們的腿……
奇怪!
她拿著女兒的畫沉思了很久,終於解開了疑惑。
原來,幼小的孩子只有幾歲,身高只能達到大人的腰部,
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將孩子遮掩著,
孩子除了能看到大人們的腿,還能看到什麼呢?
女教師如夢初醒。
是啊,
孩子們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而是大人們的腿,這是他們的身高決定的;
學生對很多問題疑惑不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智力和見識決定的;
企業的員工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途,而不是公司的整體運行和未來發展,這是由他們所處的位置和環境決定的……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和大人有相同的視角來看待社會;
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和老師一樣有相同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並不是每個員工都能和總裁一樣站在公司的全局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
女教師說,不埋怨別人無知,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
其實,一個人所處的高度,決定了他的見識。
與其埋怨別人,不如用一種親近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去和別人交流、溝通、兼融……
這樣,你就可以做一個好家長、好教師、好經理,甚至是好總統。
善待別人的高度,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的見識一樣。
教子、教學、為人處世、管理一方,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感悟:
我想,善待別人的高度,還應該有一層意思:不要總以為自己是對的。
世上本沒有對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
我們應該學會常常用別人的角度看世界,
我們應該學會常常用別人的角度看世界,
多一分寬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求同存異。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黑臉與白臉
文/李偉文
朋友得知老婆隨時看得到兩個女兒的臉書動態,平常Line來Line去,回家也會報告校園動態,跟高中以前沒兩樣,很羨慕我們可以跟孩子交朋友:「很平等」
女兒同學的家長,許多都在實行「平等」,試圖不把小孩當小孩、跟小孩做朋友,結果演變成,爸媽必須答應小孩的所有要求,否則就是「耍威權」、「不平等」。小孩對爸媽講話好像他們才是爸媽,很多爸媽隱忍到快得憂鬱症,只為了要「世代平等」。冤枉的是,「平等」老半天,兩代鴻溝還是遠,爸媽仍然無法加入小孩的臉書和Line。
但,怎樣才能做成朋友,又不會被騎到頭上呢?答案是: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我們家老婆是黑臉,我是白臉;別小看這陳腔濫調,其實學問很大。
變成殺手前的孩子
文/王浩威
心理學家很少談邪惡,神學家現在也不多談;
大家傾向正向、慈悲的討喜話題,以致當邪惡滋生,我們無所預警,直到釀成大禍,為時已晚。
我接觸過不少「反社會」個案,他們滿溢的「恨」隨時準備爆湧而出;
然而大部分的恨,來自於人或社會的深層背叛,是對愛的失望,讓他充滿恨。
好比一位職業殺手個案,聊到如何追蹤和謀殺,似乎是位資深的獵人,不帶情緒談著嫻熟的狩獵技巧。
然而,當談到失怙的姊姊如何帶大他,如何被鄰居和家族欺負、欺騙和嘲笑,一生為他擔憂,
殺手強忍眼淚,溢滿不帶情緒的眼眶。
我知道,他的恨是需要愛的表現,只是他已不自覺這需要;
這終究是恨,不是邪惡。
那天,朋友打電話來,要我和他兒子談談;
小孩今年高二,就讀於一所十分著名的公立男校。
少年與我單獨談了幾句,他原本表面禮貌的神情,漸漸凝重:
「你到底是誰?」
我停下來,慢慢看了他的眼:
「我是你爸爸的老朋友,是一位心理醫師。不知道你爸爸怎麼介紹我的?」
「你到底是誰?」
我停下來,慢慢看了他的眼:
「我是你爸爸的老朋友,是一位心理醫師。不知道你爸爸怎麼介紹我的?」
「他說要找一位老友午餐......,」少年說完就沉默了。
「一起午餐?」我在聲調中試著去同理。
他笑了,一種十分促狹的笑容,但不講話。
不生氣也不想憤怒,不做任何被欺騙而有的反應。
他在旁觀,看看這位又被他很有辦法的爸媽操縱而來的「心理專家」,能變出什麼把戲。
這世界對他來說,沒有情感的連結。
他只是站在另一端,冷冷看著世界,以及自稱保護世界的諸神。
可是他的潛意識深處在想:
這個愚蠢的世界和愚蠢的大人,等我長大、有能力了,你們就不能再這樣擺布我了。
這個愚蠢的世界和愚蠢的大人,等我長大、有能力了,你們就不能再這樣擺布我了。
在那寒冷的近午,我看到這年輕孩子,
內心已埋有一顆邪惡種子──儘管這種子還沒發芽。
內心已埋有一顆邪惡種子──儘管這種子還沒發芽。
政治理論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研究納粹戰犯時發現,
這些人是沒有偏差行為的正常人,
但他們無法使用同理心,並且隔絕於外在世界,
與世界(包括家庭)越疏離,越缺乏歸屬感,便越覺得被排擠,而萌生報復的念頭,
最後做出不可思議的惡行也無感。
這些人是沒有偏差行為的正常人,
但他們無法使用同理心,並且隔絕於外在世界,
與世界(包括家庭)越疏離,越缺乏歸屬感,便越覺得被排擠,而萌生報復的念頭,
最後做出不可思議的惡行也無感。
缺乏信任導致的冷漠,正是邪惡的溫床。
父母是小孩與世界的連結方式之一。
所以,當我們面對小孩時,請試著以口頭和行為,肯定他們在競賽過程中的努力,避免用優勝劣敗來下判斷。
他們對世界的信任感越多,便可遠離邪惡幾分;
未來,即便面對信任感薄弱的社會,
孩子也會知道如何處理、面對挫折,不至於陷落冷漠中。
孩子也會知道如何處理、面對挫折,不至於陷落冷漠中。
改語調、吵好架
著有《魔女的復仇》的英國小說家薇爾敦(Fay Weldon)講過一句名言:
「不生小孩的最大優點是,妳可以繼續相信自己是好人;
一旦有了小孩,妳就會明白戰爭是怎麼打起來的。」
幾乎在每一刻,
教養子女都包含了美好與恐怖的雙重特性,
而自責與責備則是伴隨成長期間的基本元素。
做父母的往往會認為,
孩子的行為必須在我們可以掌控的範圍才是安全的所在,
當場面失控時,我們便陷入無助與憤怒當中。
看清楚彼此的臉
如果問自己,有哪些明顯的障礙?
你能說出幾個?
我先說。
我有「閱讀障礙」,
我常常看沒幾頁書,忽然靈感出現,我便開始書寫。
我有「恐懼"衝突"障礙」,
每當我預感可能的「衝突」,我會預防,但其實我壓抑掉大量憤怒和委屈,在另個時刻找出口,像火山爆發,燒死火山口四周倒楣的旅客。
我的第三個障礙是「嚴重缺乏方向感」,
我曾經在宴會中出去上洗手間,我走出來轉個彎便回不去。
我的這個障礙和第四個障礙有關,「我記不住陌生人的臉」。
我看電影時如果多幾個角色,我常常跟不上,真實人生我也一樣。
一次典禮後的茶會,有兩、三個年輕人趨前向我致謝,並且向我請教對作品的意見。
當時我正陶醉在剛剛致詞所換來的笑聲和掌聲,所以我精神亢奮。
我問了對方的作品和名字,但是我只問;
十分鐘後,我轉身去別處和朋友打招呼。
當我才轉身,又有一個年輕人來請教,我問他名字和作品,他錯愕的望著我:
「我就是剛剛請教你的人呀!」
請數一數我在剛剛短短的敘述中用了幾個「我」?
一共二十七個;
其中只有一個是那個年輕人。
我的「我」
和別人的「我」
是二十六比一。
這便是障礙的核心:
我缺少「傾聽」的能力。
女兒曾經控訴小時候和父母親說話充滿挫折,長大後常夢到自己盡全力呼叫,
但大人只固執的嘮叨,聽不見孩子的聲音,更看不到孩子悲傷痛苦的臉。
她說,直到自己做母親,才從自己對孩子的反應中,想通父母親的許多障礙。
父母的情緒障礙不比孩子少,
有時故意躲避兒女的質問,是因為沒有能力幫助或解決問題。
當女兒為照顧兩個幼兒心身已達崩潰,
能義無反顧支撐她的,總是對她無微不至的母親,
我也很願意從旁協助;
從那一刻起,她終結了惡夢。
嬰兒一出生,父母親盯著那可愛的小臉,清楚記得每個變化,
之後進入青春期,因為彼此衝突,原本可愛的臉長出醜醜的痘痘。
而孩子打從有記憶,父母親已是大人,
大人的臉勞累愁苦,孩子很不想看到,
於是彼此越來越陌生。
兒子做父親後,覺得不了解我;
他說,越親近的人越陌生。
孩子習慣用父母親的角色辨識朝夕相處的那對男女,
忘記他們也是有障礙、辛酸、痛苦的普通人。
了解到這些後,也許我們更可以好好看看孩子的臉。
到底你們彼此認識嗎?
你能說出幾個?
我先說。
我有「閱讀障礙」,
我常常看沒幾頁書,忽然靈感出現,我便開始書寫。
我有「恐懼"衝突"障礙」,
每當我預感可能的「衝突」,我會預防,但其實我壓抑掉大量憤怒和委屈,在另個時刻找出口,像火山爆發,燒死火山口四周倒楣的旅客。
我的第三個障礙是「嚴重缺乏方向感」,
我曾經在宴會中出去上洗手間,我走出來轉個彎便回不去。
我的這個障礙和第四個障礙有關,「我記不住陌生人的臉」。
我看電影時如果多幾個角色,我常常跟不上,真實人生我也一樣。
一次典禮後的茶會,有兩、三個年輕人趨前向我致謝,並且向我請教對作品的意見。
當時我正陶醉在剛剛致詞所換來的笑聲和掌聲,所以我精神亢奮。
我問了對方的作品和名字,但是我只問;
十分鐘後,我轉身去別處和朋友打招呼。
當我才轉身,又有一個年輕人來請教,我問他名字和作品,他錯愕的望著我:
「我就是剛剛請教你的人呀!」
請數一數我在剛剛短短的敘述中用了幾個「我」?
一共二十七個;
其中只有一個是那個年輕人。
我的「我」
和別人的「我」
是二十六比一。
這便是障礙的核心:
我缺少「傾聽」的能力。
女兒曾經控訴小時候和父母親說話充滿挫折,長大後常夢到自己盡全力呼叫,
但大人只固執的嘮叨,聽不見孩子的聲音,更看不到孩子悲傷痛苦的臉。
她說,直到自己做母親,才從自己對孩子的反應中,想通父母親的許多障礙。
父母的情緒障礙不比孩子少,
有時故意躲避兒女的質問,是因為沒有能力幫助或解決問題。
當女兒為照顧兩個幼兒心身已達崩潰,
能義無反顧支撐她的,總是對她無微不至的母親,
我也很願意從旁協助;
從那一刻起,她終結了惡夢。
嬰兒一出生,父母親盯著那可愛的小臉,清楚記得每個變化,
之後進入青春期,因為彼此衝突,原本可愛的臉長出醜醜的痘痘。
而孩子打從有記憶,父母親已是大人,
大人的臉勞累愁苦,孩子很不想看到,
於是彼此越來越陌生。
兒子做父親後,覺得不了解我;
他說,越親近的人越陌生。
孩子習慣用父母親的角色辨識朝夕相處的那對男女,
忘記他們也是有障礙、辛酸、痛苦的普通人。
了解到這些後,也許我們更可以好好看看孩子的臉。
到底你們彼此認識嗎?
文摘自商業周刊 1420 小野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患難之際,此最傷人心
某位御史因犯重罪,被依法處死。
有個負責審理案件的官員,
在某天上班辦公時,累了就在辦公室披件衣服躺著休息,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恍惚之中,
這官員竟看見了不久前才死去的御史,吃驚地問:
「您...您有什麼冤屈嗎?」
御史說:
「我身居御史,接受賄賂,出賣奏章,依法當死,哪有什麼冤屈呢?」
這官員覺得奇怪又問:
「先生既然不冤屈,又為何前來見我?」
御史回答:
「因為對你感到遺憾!」
這官員不解,說道:
「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有七、八個人,舊交同事像我的也有兩、三個人,為何獨獨對我有遺憾呢?」
御史說:
「我跟你過去雖然有隔閡,但那不過是功名進取途中的互相排擠,並非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我來找你,是因為:
我受審的時候,你雖因避嫌沒有發問,臉上卻有洋洋得意的神色;
我被定案時,你雖然表面裝出同情的樣子,也說些虛詞來寬慰我,但你卻隱隱流露出幸災樂禍的心思。
其實,這就是:
他人雖然依法處死我,
你卻懷著舊怨,對我的必死幸災樂禍。
患難之際,
這是最令人傷心的事,
我哪能不遺憾呢?」
這官員惶恐不安地對御史謝罪,問道:
「這麼說來,您是要對我報復嗎?」
御史回答:
「我死於法律制裁,哪可報復於你?
但你有這樣的居心,
自然不是得福之道,
也不用我來報復。
我只是心中不平,讓你知道罷了!」
御史說完這話時,
這官員若睡若醒,
ㄧ睜開眼睛,已經不見御史的蹤影,而書案上的茶還沒有涼哩!
後來,這官員的親友見他精神恍惚失常,暗中詢問,
這官員才把夢中的事情詳述出來,並且長歎一聲說:
「幸好我沒有對他落井下石。
我沒有存心坑害他,他都可以這樣恨我了,何況是存心害他?
曾子說過:『哀矜勿喜』,這話太正確了!」
這名官員的親友,之後對別人講述這件事,也長歎一聲說:
「負責審案的官員,一旦有了私心,即使罪該當判,罪犯仍然難以服氣,更何況是冤判呢!」
-------------------
【原文】
御史某之伏法也。
有問官白晝假寐,恍惚見之,驚問曰:「君有冤耶?」
曰:「言官受賂鬻章奏,於法當誅,吾何冤?」
曰:「不冤,何為來見我?」
曰:「有憾於君。」
曰:「問官七八人,舊交如我者亦兩三人,何獨憾我?」
曰:「我與君有宿隙,不過進取相軋耳,非不共戴天者也。
我對簿時,君雖引嫌不問,而陽陽有德色;
我獄成時,君雖虛詞慰藉,而隱隱含輕薄。
是他人據法置我死,而君以修怨快我死也。
患難之際,此最傷人心,吾安得不憾!」
問官惶恐愧謝曰:「然則君將報我乎?」
曰:「我死于法,安得報君。君居心如是,自非載福之道,亦無庸我報。特意有不平,使君知之耳。」
語訖,若睡若醒,開目己失所在,案上殘茗尚微溫。
後所親見其惘惘如失,陰叩之,乃具道始末,喟然曰:「幸哉我未下石也,其飲恨猶如是。曾子曰:『哀矜勿喜。』不其然乎!」
所親為人述之,亦喟然曰:「一有私心,雖當其罪,猶不服,況不當其罪乎!」
(摘錄自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
與團體合為一體
欲與團體合為一體,本身必先以自性為實踐之起點、以率性為創造之導向,
由個我反璞歸真,方能融入於大體,亦使大體因我而復活。人能以團隊的方式來工作,卻無法以團隊的方式來思考。
所以才說:
一個偉大的想法,不會自團體而生,
偉大的想法來自於個人,他激勵組織中的其他人,共同去履行每個偉大的想法。
這種表達或許很自大,但也是事實。
任何一位成功者,無不從自身體悟發現,去影響他人共同奮鬥。
一個偉大的想法,不會自團體而生,
偉大的想法來自於個人,他激勵組織中的其他人,共同去履行每個偉大的想法。
這種表達或許很自大,但也是事實。
任何一位成功者,無不從自身體悟發現,去影響他人共同奮鬥。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讀書會的現況與種類
(一)按辦理單位區分
1.社區讀書會:由社區團體、教會、基金會、書店成立之讀書會,如台中的烤箱讀書會、小大讀書會。
2.班級讀書會:國民中小學成立之讀書會,通常由導師負責運作,亦有由志工媽媽帶領者。
3.圖書館讀書會:由公共圖書館成立之讀書會,如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及各分館的五十餘個讀書會。
4.家庭讀書會:由幾戶彼此熟悉的家庭,在家庭聚會中,安排共同閱讀及討論活動。
5.其他:如出版社為顧客、公司行號為員工成立的讀書會。
(二)按閱讀材料語文性質區分
1.中文:大部分的讀書會都是以中文書為閱讀材料。
2.英文:閱讀英文讀物愈來愈流行,兒童讀書會以閱讀英文繪本為主,一般成人讀書會則以閱讀小說、散文為主,專業領域人士組成的讀書會通常讀的是專門主題的圖書,以增進專業之成長。
3.其他:以語文的學習居多。
(三)按參加對象區分
1.兒童讀書會:兒童讀書會的意義不只在於閱讀興趣的培養與閱讀風氣的養成,更希望能夠藉由讀書會,引導孩子閱讀、思考與討論的能力,進而讓孩子學會理性溝通、清楚表達,學會以開放的精神去尊重不同的聲音,學習民主社會的生活涵養,並能夠培養自省的能力。兒童讀書會的運作必須有帶領人引導。
2.親子讀書會:一般以年齡層較低的幼稚園及國小低年級兒童為參加對象,一方面為使陪同前來的家長有參與的機會,並促使她們了解孩子共讀及共同討論的態度與習慣,一方面增進其對孩子認知的了解,並養成自我的閱讀習慣。
3.成人讀書會:未限定參與對象的一般性讀書會。
4.婦女讀書會:限定婦女朋友參加者。
5.銀髮族讀書會:限定六十五歲以上朋友參加者。
6.其他:限定特定參與對象的讀書會,如北市圖的視障者讀書會、志工讀書會、館員讀書會、漫畫家讀書會、教師讀書會等。
(四)按閱讀材料區分
1.一般讀書會:未限定特定閱讀主題,閱讀書單由會員共同決定。
2.主題讀書會:針對不同閱讀興趣的民眾所辦理的讀書會。
3.電影讀書會:以電影欣賞及討論為主的讀書會。
4.音樂讀書會:以音樂欣賞及討論為主的讀書會。
5.美術讀書會:以美術作品欣賞及討論為主的讀書會。
(五)按辦理期限區分
1. 長期讀書會:由固定成員參加者,大部分的讀書會屬此類。
2.短期讀書會:由主辦單位排定特定主題及書單,以一季或數個月為一期,歡迎對該期主題及書單有興趣的民眾參加,此類讀書會,有的參開放式,有的以報名方式限定固定參加對象。
(六)網路讀書會
網路讀書會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屬於虛擬讀書會,會員彼此不認識,亦不定期聚會討論書的內容及心得,而是,在網路上登載,公佈書單,並將讀書心得發表在網路上,與其他參與者分享。
網路讀書會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屬於虛擬讀書會,會員彼此不認識,亦不定期聚會討論書的內容及心得,而是,在網路上登載,公佈書單,並將讀書心得發表在網路上,與其他參與者分享。
讀書會相關活動規劃設計
(一)作家講座
邀請所閱讀的每本書籍的作家,與讀書會參與者座談。
如以特定主題書籍為閱讀對象的讀書會,亦可定期邀請該主題的專家,進行專題演講。
邀請所閱讀的每本書籍的作家,與讀書會參與者座談。
如以特定主題書籍為閱讀對象的讀書會,亦可定期邀請該主題的專家,進行專題演講。
(二)參訪活動
配合所閱讀的書籍,安排參訪活動,例如,選讀林語堂 先生的「生活的藝術」,可安排至林語堂 先生紀念館參觀;選讀嚴長壽 先生的「總裁獅子心」,可安排至他所經營的飯店參觀;選讀美術家傳記「李梅樹」,可安排至李梅樹紀念館、三峽祖師廟及其他三峽景點參訪。
配合所閱讀的書籍,安排參訪活動,例如,選讀
(三)美術欣賞、音樂聆聽、電影欣賞
喜歡藝術的讀書會朋友,除了閱讀藝術家的傳記時,可安排至博物館、美術館欣賞其美術、工藝的作品外,亦可尋找幻燈片、錄影帶或多媒體電腦資料或數位博物館,進行觀賞;
而音樂方面,亦可聆聽音樂會或找尋錄音帶、唱片等,進行音樂欣賞活動。
這二類活動,都可邀請專家進行導讀介紹。
讀書會除了讀書之外,也可以讀畫、讀音樂、讀電影、讀歌劇及讀其他藝術作品,這類的讀書會,通常專家導讀後,再進行討論。
喜歡藝術的讀書會朋友,除了閱讀藝術家的傳記時,可安排至博物館、美術館欣賞其美術、工藝的作品外,亦可尋找幻燈片、錄影帶或多媒體電腦資料或數位博物館,進行觀賞;
而音樂方面,亦可聆聽音樂會或找尋錄音帶、唱片等,進行音樂欣賞活動。
這二類活動,都可邀請專家進行導讀介紹。
讀書會除了讀書之外,也可以讀畫、讀音樂、讀電影、讀歌劇及讀其他藝術作品,這類的讀書會,通常專家導讀後,再進行討論。
以素直友、花蓮小大、台中烤箱等讀書會為例,其活動如下:
(一)各地的素直友會活動內容
1.每月聚會讀書學習,每年或每季向總會提出閱讀書目及活動計畫表。
2.主辦或協助總會舉辦講座或其他藝文活動。
3.參與志工服務,包括總會、其他社服組織或教育文化機構。
(二)花蓮小大讀書會
除了一般的聚會活動之外,每一季都會安排外出,有自然觀察活動、社區人文學習活動、節慶特別活動,或者,到偏遠部落講故事,將書箱帶到社區作「街頭行動圖書館」,讓貧困兒童也能享受美好的閱讀經驗。
(三)台中烤箱讀書會
「選定以烘焙點心輔助閱讀活動,主要的原因是烘焙不僅貼近媽媽們的生活經驗和需求,也是一項有趣、方便操作、容易獲得成果、適合親子一起操作,有十足互動性的活動。過程中可以嘗試勞動的付出和收穫的滿足,摸索中兼具實驗精神,也可以拉近親子關係。」 —繪本作家劉清彥先生
讀書會閱讀材料的選擇
(一)優良讀物書單
讀書會可參考的優良讀物書單:
1.一般讀物:金鼎獎(新聞局)、金書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優良健康讀物(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開卷好書(中國時報)、讀書人年度好書(聯合報)。
2.青少年讀物: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新聞局)、好書大家讀(臺北市立圖書館、民生報、國語日報)。
3.兒童讀物:小太陽(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新聞局)、好書大家讀(臺北市立圖書館、民生報、國語日報)、童書久久(台灣閱讀協會)、童書非童書(師大黃迺毓教授)、童書是童書(師大黃迺毓教授)。
這幾種獎項的歷年獲獎書單可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網頁查詢
(二)圖書館好書推介
臺北市立圖書館
(三)網路資源
網路書店、出版社、圖書館網頁、文建會、學校
讀書會的組織者、領導人及參與者的角色
(一)組織者的角色(Role of the organizer)
1.雖然讀書會的組織與運作沒有一個標準模式,但社區資源與需求是必須考慮的。如果採用讀書會的名稱會讓民眾覺得太過沉重或負荷太多,不妨用個較輕鬆的名稱。
2.審慎選擇閱讀主題及討論議題。
3.選擇讀書會帶領人,最重要的考慮事項是帶領討論的技巧。挑選以受過讀書會帶領訓練的人擔任,並對討論主題有興趣者,或選擇一個有一般性的facilitation skills 的人。這個人不必是討論內容主題專家,但應該對每個討論主題知道的夠多,已提示被大家遺漏的重點。因此,帶領人討論前應先仔細閱讀。
4.招募讀書會參與者,個人接觸是最成功的招募方式,設計吸引人的宣傳單,仔細說明讀書會活動方式和內容。
5.建立會議,決定讀書會定期聚會的日期、時間、地點,選擇一個讓成員自在輕鬆討論的地點,並於正式展開前,先舉行一場講習會或設計一場相見歡活動。
6.彙整及分送資料,從報紙、雜誌、書籍、錄影帶選材,且在聚會討論日數天前即分送至成員手中。
7.準備充分準備討論所需的桌椅、咖啡、紙張。
8.回饋 :
為瞭解讀書會參與者的感覺及改進意見,可設計簡單的評量表,讓他們容易填寫,你可獲得的答案就愈多。
為瞭解讀書會參與者的感覺及改進意見,可設計簡單的評量表,讓他們容易填寫,你可獲得的答案就愈多。
(二)帶領人的角色(Role of the facilitator)
1.好的帶領人是讀書會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必一定是受過訓練或具有經驗,但要熱忱、友善,且是好的聆聽者、能為人設想,最重要的是,了解讀書會的概念,知道自己的角色,審慎地準備每一次的單元。帶領人不必是每個主題的專家,但應有足夠的了解,以便在討論時引導,另外,要開創一種友善的氛圍,讓會員在合作、信任的環境下分享意見及觀點。你不是老師,不必要回答每一個問題,而是協助會員自己找出答案。
2.準備:帶領人應充分準備,了解讀書會目標、熟悉主題、事先思考討論如何進行,並準備討論問題,以協助成員從各個層面考慮討論主題。充足的準備將使帶領人可以將全部注意力放在成員的互動上及了解每為成員說些什麼。
3.以輕鬆、愉悅、開朗的語調:
* 歡迎每個人,並創造一種讓參與者自由表達觀點及回應他人的氛圍。
* 幫助參與者放鬆。
* 適度的幽默,並協助參語者將焦點放在觀點的差異上,而非對某人的攻擊。
4..建立明確的運作及討論規則:
剛開始時,請參與者協助你設計一運作及討論規則,並經全體同意後實施。
* 鼓勵每個人以自己舒適的程度參與。
* 讓每個人都有被傾聽的機會,沒有一個人應獨占討論會。
* 所有觀點都應被尊重,每個人的輸入都是有價值的。
* 不認同不應是針對某些個人,輕蔑的言語、指名道姓、貼標籤或個人攻擊將不被容忍。
* 保持隱私,這對於想舒坦透露個人故事,相當重要。
5.確立目標:
確定你都知道你在那裡。列出參與者問題清單,並在每一次聚會時提醒大家參考。
檢視議程或閱讀計畫,並調整,使其適合參與者。
檢視議程或閱讀計畫,並調整,使其適合參與者。
6.協助團體進行:
* 依照既定規則引導讀書會進行,且維持中立。
* 促使讀書會參與者集中於討論內容,並注意參與者彼此溝通情形,誰說了,誰尚未說,誰的的觀點未得到公平的傾聽。
* 考慮分成數個小組,以檢視不同觀點或給予參與者較容易表達其對議題的意見。
* 如果你想介入時,不妨先暫擱,太多的打斷會影響討論的效果。讓他們繼續討論直到他們未回歸主題討論時,再予以中斷。
* 不要在每一個評論後再加意見,也不必回答每一個問題。讓每個參與者直接回應別人。最成功的帶領人是說得少,但總是想到如何讓讀書會朝向目標運作。
* 不要害怕沉默,有些人對你提出的問題,需要時間思考後回答,人們需要時間思考。
* 不要讓任何人獨占,設法讓每個人加入討論。
* 記住讀書會不是辯論會,而是一種團體的對話,如果參與者忘記這點,不要猶豫,要求參與者重新建立基本運作規則。
7.幫助團體抓住討論內容重點:
* 確定參與者有廣泛地考慮每次議題。要求他們想想以不同角度來看每個議題優點及缺點,或解決困難。
* 要求參與者思考主題與其信念的關聯性及價值。
* 即時將討論結果加以摘要,或鼓勵參與者來作。
* 幫助參與者確認一般的基準,但不要試圖強迫一致性。
8.利用問題,使討論更有成效:
* 準備大量的問題,每次的討論結束時,你將會發現一串有用的問題。
9.保留足夠的時間做結論:
* 利用最後 20 分鐘作一正面的總結。
* 要求每位參與者提出最有關討論主題的後一項評論及想法。
* 要求參與者分享任何新的觀點或想法。
* 提醒下一次聚會時間、閱讀書籍及討論主題。
* 感謝每位參與者的貢獻。
* 探討有爭議的議題,是不容易的一件工作。新的學習總是困難的。
* 提供一些時間評估讀書會運作過程,透過面對面的討論或簡短的書面評估。
(三)參與者的角色(Role of the participants)
1.認真地參與每項活動,仔細閱讀每本書,並持續參與討論。
2.仔細聆聽別人的意見及觀點,並作筆記。
3.讓別人有說話的機會,每個人的想法都應被聽到。
4.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進行討論,切勿離題。
5.向所有參與討論者表達意見,並提出問題,以發掘別人更多的觀點,
而非對著帶領人。
而非對著帶領人。
6.向帶領人反映您的需求。
7.參與討論,每個人皆有其獨特的經驗及知識,這種多樣性使得討論變得有趣。
8.以幽默、友善愉快的態度提出不同的觀點及意見,並說明自己的想法。
9.尊重別人不同的意見,並試著瞭解。
10.敞開心胸,將讀書會視為發掘自己前所未有的概念的機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