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改語調、吵好架


著有《魔女的復仇》的英國小說家薇爾敦(Fay Weldon)講過一句名言:
不生小孩的最大優點是,妳可以繼續相信自己是好人;
    一旦有了小孩,妳就會明白戰爭是怎麼打起來的。

幾乎在每一刻,
教養子女都包含了美好與恐怖的雙重特性,
而自責與責備則是伴隨成長期間的基本元素。
做父母的往往會認為,
孩子的行為必須在我們可以掌控的範圍才是安全的所在,
當場面失控時,我們便陷入無助與憤怒當中。



兒子五年級時,
一些脫序的行為如功課未訂正、忘記繳交的課外補充資料等,
隨時讓我抓狂。

我不斷要求他改進,
美其名是溝通,最底層的真實面,
則是過度焦慮兒子若無法在期限內,成為獨立學習的個體,
往後如何能漸序發展、面對會考?

一句「一切為你好」,
便合理化對孩子的惡行和責罵。

我無法控制因角色帶來的權力欲,
將控制孩子行為得宜視為責任,犧牲他的思想與情感,
可是並未提出對應方法。

現在想想,
當初對孩子的吼叫,
何嘗不是在宣洩自我壓力?
孩子成為最好的靶子。

對於孩子,我發揮太多;
對認清自己,發揮太少;
歹戲一再重複。

如果我不改變我,
這齣母子對立的戲碼
將會演到天荒地老,
直至人去樓空,悵然且無建設性。

保持緘默不是我的風格,
於是我從改變說話習慣開始。

在罵語出口前,自問:
「在此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我想要達到的目標?」

先釐清自己的目的,
不要像潑婦罵街一般加速自己的老化,

提醒自己沉住氣,
不要一開口就是「你怎麼都不......」「你總是......」等以你為主詞的用語。

語言的奧妙在於,
以「你」為開頭的語句,聲音大且直接,很難有轉折的情感,
而「我」的音調內斂,聽來和緩。

最重要的是,
真正的去講自我的感受,
而不去揣測或過度解釋孩子的想法,
避免對他們的心思猜測錯誤,
且又擺出一副什麼事都瞭若指掌的模樣
不僅降低大人的說服性,
且讓對話品質毫無交集。

親子間的爭吵,
其實可以看待成另一個成長機會及改變的動力,

當大人抑不住憤怒時,
就吵一個「有建設性」的架吧!

                                                     文摘自 商業周刊 1421 柯志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