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親職外包的焦慮


/王浩威

北捷事件後,很多人開始有許多想像的假設。
其中一個想像,就是殺人嫌犯的成長歷程,
特別是他父母的親職態度,可能因為從小疏於管教,導致悲劇的發生。
讓台灣已經很焦慮的父母,在焦慮之餘又多加層無奈的自責。

週末的聚餐裡,參加的一對夫妻坐下便說:
「原本幫忙陪小孩讀書的大學生都準時來了。
        結果,正要出門時,我姊姊打電話來,一聽到我們參加聚會把小孩託給別人,
        馬上指責我們:『「不要老是
parenting outsourcing(親職外包)!』
        搞得當下不知該不該出門。」
掙扎老半天,但因為都已安排妥當,還是出門參加聚會,
只是還在惴惴不安,到底是否忽略親職責任。

外包(outsourcing,原本就是充滿計算邏輯和商品化的指涉。
而將父母沒辦法完成的親職,用外包的方式來完成,
讓人們在道德上覺得十分矛盾。

台灣社會雖不用「親職外包」這個字,但這樣的活動早就無所不在,
而且建構起龐大產業。
從送小孩到私立學校、參加夏令營,到下課去安親班、才藝班或補習班,
在某一程度上,
不也是將小孩原本透過父母(親職)來完成的成長,以金錢外包給這種產業?

以台灣目前的社會條件下,多數家庭如果不是雙薪,就難以負擔教養成本。
結果家長把時間都花在賺錢上,
難有餘力對小孩的成長親力親為,只好用錢解決親職責任,
卻對這種無可奈何避而不談,不去討論問題癥結,
而累積了很多掩藏起來的罪惡感。
於是,當北捷事件讓人們再次質疑父母角色時,
全台灣所有父母也跟著焦慮,
不是急著要為嫌犯父母辯護,就是感到不安或自責。

一九九六年,希拉蕊還是總統夫人時,
她在《It Takes a VillageAnd Other Lessons Children Teach Us》書中引用印地安人俗諺,倡議美國兒童養育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整個村子帶大的。
It takes an entir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這句話已經有點陳腔濫調,
但如果真有一個友善的村子,
很多親職不良造成的問題都不會發生,也不會需要親職外包。
遺憾的是,
這們村子尚未出現在我們社會,
現有制度或關係裡幾乎不可能共同分攤親職,
大家只能轉而自力救濟,
選擇商業機制的親職外包。

「如果沒有這方面相關的政策,諸位父母怎可能去打造一個村子?」
我對朋友解釋這件事,希望他們理解親職教養,
除了父母有責任,環境是否有配套也是極重要的一環,用不著自責。

然而,這說法似乎沒有緩解同桌身為父母的朋友的落寞。
那是一個不太歡樂的週末晚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