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曰: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解釋】
到了陰曆每個月的最後一天,灶神也是一樣啊!
到了陰曆每個月的最後一天,灶神也是一樣啊!
【分析】
這是講人的一家,動靜居處,都有鬼神在鑒察著。
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命,所以叫做司命。
凡是一家的男女老少,所犯的大小罪過,灶神都能夠無微不察;
抱朴子微旨云: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是則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乃月必一報於天也。
每到了月終,就直接向陰陽二景,也就是日月二神上奏,
並且將罪惡記錄在黑冊子裡。
並且將罪惡記錄在黑冊子裡。
晦,指朔的前一天。在地球上幾乎看不到月亮。
農曆將晦日定為每月的最後一天,因此可能是廿九或三十日。
《左傳‧成公十六年》: 「舊不必良, 以犯天忌, 我必克之。」
楊伯峻注: 「犯天忌者指晦日用兵。」
「天忌」謂上天所禁忌之事。晦日出兵,犯了天時之忌。
古人認爲在晦日(每月最後一天)出師佈陣是不吉的,爲兵家所忌。
一年最後一天(除夕)又稱大晦日。
灶神每年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報天庭,以為福禍之憑。
故俗皆於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之。
謂之送灶神。
世人的行事,但只知道貪圖一時的痛快,那裡會問家裡有沒有灶神在記錄他所犯的罪過呢?
故事:
准郡地方,有位讀書人,有一次在酒醉之後,調戲了家中的一位婢女;
故事:
准郡地方,有位讀書人,有一次在酒醉之後,調戲了家中的一位婢女;
而這位婢女頗知羞恥,就堅拒了主人的調戲;因而得以乘機逃脫主人的糾纏。
那時候,正是陰曆月底的最後一天,
這位讀書人睡到四更天的時候,他的妻子忽然把他叫醒說:
「我剛才見了一位星神,頭上戴著方巾帽,身上穿著黑袍子,騎著一匹快馬在奔行;隨身還帶著簿冊;並且用手向我指劃一下,就飛奔離去了。我聽不清楚,也不知道他向我說些什麼,只覺得他神威赫赫;我就在不知不覺中被驚醒了。」
這位讀書人聽他太太這麼一說,頓時全身感到毛骨悚然,但也只是回答說:
「你夢境中的神明,一定是灶神了!」
後來讀書人就將這位婢女許配給人家,因而才向妻子說明:
「你從前夢到灶神向你有所指示,
是因為我以前曾經調戲過這位婢女;她因為堅決的抵抗而得以倖免。
沒想到就在當天的夜裡,灶神就示警了。
我想這件事,雖然沒有做成;但是心中已經有了惡念,所以才被灶神記錄下來,上奏天曹,
以前我不敢向你說明,是因為恐怕你會懷疑,怕你會為難這位婢女。
今天向你說明這件事,
一則是表彰這位婢女的節操,
一則是彰顯我所犯下的過失,向你發露懺悔啊!」
----------------(閒話灶神)---------------------
記得搬家時母親告訴我在家裡最少要敬一個灶神。
為什麼要敬灶神呢?
母親說他是一家之主,保佑一家人的平安。
於是我裁了一張紅紙寫上“供奉灶王爺尊神之位”,把它貼在新家的廚房裡,搬家那天又敬上了一柱香。
那麼灶神是誰呢?
《禮記·禮器疏》“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莊子·達生》“灶有髻 ”
[西晉] 司馬彪注:“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
灶神為“五帝”之一顓頊之後祝融,也是傳說中的火神。
灶神跟灶火相關,火色赤,說灶神穿紅色的衣服也在情理之中。
說他“狀如美女”卻有些出人的意料之外,灶神居住在廚房內整日裡煙熏火照,他的臉是很黒的,民間說某人長的黒就他跟“灶王神”似的。
灶神既然是一家之主他一定要秉持公正,就應該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像包拯那樣的人物。
進入臘月就有許多走鄉串戶的人到你的家裡問要不要“請”灶神,
說是“請”,實際上還是用錢去買,用“請”是出於對“灶王爺”的尊敬。
伍分、壹角、伍角、捌角都買過,據說現在已經賣到壹元了。
“請”回來的灶神上面除了灶王爺爺、灶王奶奶之外還有他們的家丁、僕人,還顯示每個月份是“大進”還是“小進”(農曆每個月的大小月)以及有沒有閏月。
此外還告訴你當年是幾龍治水,
若是“一龍治水”就預示著當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倘若是多龍治水就預示著當年可能有旱情,因為“龍多互靠不下雨”。
在灶神爺的兩邊往往還會有一副對聯: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
或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或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為什麼要祭祀灶神?
葛洪《抱樸子·微旨》“日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鄭玄注《禮記·記法》:“(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
灶神是一個家庭的主人,
對於一家人的善惡會作一個記錄,每到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就會上天向玉皇大帝回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於是就希望灶神多多地包涵一家人過錯,到玉皇大帝那裡多多地訴說一家人所做的好事。
為了不讓灶神上天講壞事,在祭祀灶神的時候還會用一種很粘的灶糖(麥芽糖,我們叫作“芝麻糖”,糖的上面有一層芝麻,沒有芝麻的則叫糖果)讓灶神吃了之後不能多說話。
灶神有向玉皇大帝回報的權力即“傳達權”,如果有人辦了壞事卻沒有對他加以懲罰的權力,決定懲罰的權力在於玉皇大帝。
祭祀灶神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希望他“下界保平安”,作為一家主,他更大的責任是守護一家人平平安安。
祭灶。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有祭祀灶神的習俗,
《論語·八佾》王孫賈問孔子“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
孔子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孔子告訴王孫賈獲罪於上天,祈禱什麼神靈都是沒有作用的。
在宋代之前祭祀灶神的日子是臘月的二十四,
宋代范成大《祭灶詩》: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我們現在專門有祭祀灶神的日子是臘月二十三。
灶神作為一個家庭的守護神,在一年當中的重要節日,或是家裡有什麼重大的喜事(結婚、生子等)也都要祭祀灶神。
習俗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祭祀灶神一般有男人主祭。
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灶神上天回報工作日子,
祭祀的用品除了灶糖還有灶餅,我們叫“發麵火燒”。
還記得兒時的歌謠“臘月二十三,發麵火燒加糖果,糖果粘住的牙……”
祭祀後的灶餅是一家人都要吃的,說是吃過之後一家人無論分處何地,最後都能團聚在一起。有些地方還會在廚房的頂上撒些麥皮、黑豆拌的草料,是讓灶神的馬吃的。
在點了香燭,擺了祭品,燒了紙錢之後就開始放鞭炮了,灶神開始起程上路了。
灶神是人,
他幾乎天天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他是一家的主人;
灶神是神,
他守護一家的平安;
他是一位信使,
他行走於天地神人之間,
他能把人們所做善惡之事告訴於玉皇大帝,
這對善良的人一種鼓勵,
對做壞事的人也是一種警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